丝雨犹如线,从天而降。
滴到地上,溅起水珠。
落在屋顶瓦片上,随着屋檐滴下,仿如连串的珍珠。
滴滴嗒嗒节奏分明。
周世显透过窗户望着连绵的秋雨,本想探索这个时代的速度,也因天气而推迟。
下雨时节,如能泡上热茶,看上,也不失雅致。红姨的抹茶自是喝不惯,泡茶才是自己的最爱,等空闲了自己研究下,弄上几罐自己品尝。
读书写字最能静心陶冶,眼下除了这两样,还真的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书架上满当当,齐整整的书籍,此时犹如宝藏一样珍贵。
随手一抽,厚实的新书捧在手心,定睛一看太平广记。
周世显认得此书,这是赵光义皇帝老儿下令编纂的宋初四大书之一。
里面神怪故事比较多,记录的内容也是从汉代到宋初的传记。
翻开封面,扉页上刻印的楷书写着编者奉命编写的由来。
周世显翻看了几页,便放回原位,书中内容他很熟悉。接二连三又翻阅了好几本书籍,大多数没有读过,在后世应该失传了。内容苦涩难咽,似懂非懂的,便又塞回原位。
在书架上又找到了非常熟悉的千字文,字训,幼训等后世儿童启蒙读物。
也只是随手翻翻,又是放回原处。
周世显走回书桌,坐着思索。这个时代的启蒙读物太少,大多数书籍不仅难懂还不利推广。
流行后世的书籍现在也还没有面世,给幼童的启蒙文本真是少得可怜。
后世社会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书籍,即便幼年时读过几次,长大了还是可以随即背出。这才是真正启蒙书本,真正有价值的书籍。
眼珠一转,大腿一拍,计上心来。
这几本神书默写出来不就得了!这可是名利双收的好机会。既然来到这个时代,那就给这个时代的人们创造点价值,才不枉来此一回。
周世显说干就干,笔墨纸砚举手就有。
笔尖蘸上新磨开的墨汁,行云流水般干练的书法在白纸上龙飞凤舞。
也不知磨过多少次墨水,门吱呀一声打开了。
来人却是诗黛,已到日中,早该用午膳,她前来唤周世显进食。
本想开口的她,见到地上铺满纸张,便将刚到嘴边的话吞回肚子。认真书写的周世显也没有注意来人。
少爷肯定又在写新诗词。这满地纸张,作品数量定不会少。
她心想着,坊问又要刮起一阵骚动。未来一段时间又将有佳品相伴,名诗佳作在手。
小心翼翼进到屋内,蹲着身子将地上纸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得整整齐齐,怀抱厚重的纸张,轻声慢步走到周世显身边。
不曾出言打扰,反而全神贯注看着书写的周世显。认真的看着他将雪白的白纸,书写上文字。
越写越入迷,周世显渐入忘我的境界。
心无杂念一心只想默写出书本,干练的书法临幕着瘦金体,有着一气呵成之势。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眼看即将完成,默写到最后一句时周世显情不自禁的朗读出来。
随着最后一个字落笔,他将毛笔放回笔架。摇晃着蹦紧的脖子,转动着发酸的手腕。
当舒展筋骨的双手向左右展开时,触碰到了东西,周世显才抬头看去。
原来是双手捧着纸张在胸口的诗黛,却不知她何时进来。
周世显收回舒展的手,才嬉戏道:“诗黛,来了竟不吭声,是想吓唬少爷么?”
“不敢!少爷莫拿我打趣。原是想叫你用膳的,见你如此专注。便不敢打扰,只好站在一旁看你书写了。”
“哦,听你说用膳,顿觉饥饿上身。何曾想过,写本三字经竟如此费时耗力!”
“是呢少爷。净手后快来用膳。”
诗黛说完才将一直抱在胸前的纸张,安安稳稳的放在周世显面前。
“三字经?少爷是诗词吗,看着又不像?”
“千字文你认识吗?”
诗黛点点头示意认识。
“三字经与千字皆相似,都是幼童启蒙读物。通俗易懂无难度,绝对的朗朗上口。”
周世显指着面前一叠厚厚的纸张,给诗黛解惑。
“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
翻看着收拾来的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