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在黄原师范学校时,他选过一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的第二课堂,在课上有位老师讲过,要使自己的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最好的途径就是多诵读一些古文和古诗词。对于李向西,品读古诗词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诗词都是分行的,字体会大一些,在昏黄摇曳的煤油灯下,看得会更清楚一些。他学习古诗词本来是想使自己的语言更为精美凝练,目的性很强,但在读诗的过程中,李向西却情不自禁地迷恋上了那些美妙的诗句,那些含蓄隽永的语言非常贴切地描绘出他想表达却又没有能力表达的东西。读到杨万里《好事近(月未到诚斋)》中的“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的句子之时,向西不禁拍案叫绝,觉得诚斋下笔如神,把他所不能描绘的情境都充分地描绘出来了。再如郭震《纸窗》里的诗句:“不是野人嫌月色,免教风弄读书灯”,似乎是专给自己写的一样,来形容自己没有遮风聚光的灯罩的窘状。
有时,向西也会吹一会儿口琴,唱一会儿歌。黄原师范一直重视音乐课,同学们在音乐上花的时间似乎比文化课上还要多一些,向西自觉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他在设想自己的教书生涯时,也把音乐编织进未来蓝图里了。他来神仙墕时带了一把口琴,带了一本《世界经典歌曲500首》,那些歌曲的旋律,向西大都熟悉,在黄原师范时的音乐课上,有视唱练耳,选的大都是一些中外名曲的主旋律,只不过这本书里记录得更完整一些,简谱下面还配有歌词。夜静无人时,正是唱歌时间,向西喜欢先用口琴把旋律吹熟,然后再慢慢吟唱,往上配词。那些歌有的是经典电影的插曲,有的是世界各地的民歌,它们的旋律大都带有鲜明的异域色彩,哼唱的时候觉得新奇怪异,但唱熟了也煞是悦耳动听。向西有时唱高兴了,唱得都不愿意停下来,那些旋律在睡梦中似乎都不断回响。这段时间,向西唱的比较熟的有《美丽的梭罗河》《鸽子》《我的太阳》《绿袖子》和《桥》等等,他觉得《绿袖子》和《桥》更适合用口琴来吹。向西还学会了一首俄罗斯民歌《草原》,那首歌的旋律悠长徐缓、舒展自由、富有感染力,他唱着歌,仿佛觉得自己正漫步在辽阔平坦和一望无边大草原上,觉得民歌里的那种缠绵、惆怅和悲怆的情调都渗透到他的灵魂深处了,没有三天时间,他已把歌词背会了:
草原
草原茫无边,
路途遥又远,
有个马车夫,
僵卧在路边。
他在临死前,
竭力睁开眼,
委托同路人,
来把信儿传。
我的好朋友,
不要记我仇,
请你埋葬我,
在这荒草沟。
告诉我爸爸,
善待这些马,
见到我妈妈,
好好安慰她。
对我妻子说,
再也不能相见,
这枚订婚戒,
交还她留念。
你再告诉她,
我已埋葬啦,
怀着她的爱,
长眠在地下。
晚上看一会儿书后,窑洞里就会布满浓浓的煤油烟味,李向西不得不步到校园里,等满窑的烟味散尽,这需要二三十分钟。他必须呆在校园里,一个人面对东山学校的漫无边际的夜色。托尔斯泰小说关于大自然的描写和这段时间读过的古诗词,给李向西提供了一种重新打量和观照大自然的视角。学校坐落在山上,视野开阔,空气清澈,天空没有群山和雾霾的遮挡掩盖,始终都是敞敞朗朗的。这段时间,李向西发现,东山的月夜特别多,好像初三初四就能看到新月,水一般的月光倾泄在校园里,青杨树的影子婆娑斑驳,惹人喜爱,清晰可辨的银河纵横在青墨色的天空上,星星晶莹璀璨,闪闪发光。到了初九初十,整个校园都会被银白色的月光笼罩,月亮虽然只是半圆,似乎要比其他地方的满月都要皎洁明亮。当然最美丽的还是十五十六的月亮,那时树影全部落到了围墙上,整个校园处于皎洁明亮的月光笼罩之下,没有月光照不到的角落。李向西常常在梦幻一般的银色月光下徘徊良久,不愿回到窑洞去面对那幽暗昏黄的灯光。有时他也会坐在乒乓球台上,看那玉盘一般的明月,洗过一般的澄净天空,思忖该如何在日记里形容这美妙景致,但是,他发现无论自己如何绞尽脑汁,都不如古人说得精彩,如“皓色千里澄辉”,“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着墨不多,却写尽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