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禁城的养心殿内,同治正坐在雍正帝御笔亲书的“中正仁和”匾额下的宝座上,等待着恭王和文祥的到来。养心殿的前殿庄严肃穆,两侧的宫灯映照着金碧辉煌的宫殿,更添了几分威严。
恭王和文祥一前一后而至,他们的步伐稳重,脸上带着特有的从容。行至殿中,恭王鞠躬,文祥跪下,向皇帝行了礼。
“恭王、文祥,平身。”同治的声音在大殿内回响,他将李鸿章的折子递给恭王,“这是李鸿章关于海防的奏折,朕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恭王接过奏折,仔细阅读后,眉头微蹙,又递给了文祥。文祥阅后,神色也变得凝重。
恭王沉默了片刻,文祥则递给同治另一个奏折:“皇上,这是左宗棠将军再次催促军饷的奏折,山东和湖北的协饷未能按时送到。”
同治接过奏折,快速浏览后,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文祥回道:“皇上,今年湖北闹水灾,山东闹蝗灾,两省收成都不好,该省巡抚己上折请求减免税负,同时暂停协饷。”
同治的眼中闪过一丝忧虑:“百姓受灾,减免税负是应该的。文祥,你认为该如何处理?”
文祥沉声道:“皇上,可下旨减免两省税负,同时两省协饷由户部设法腾挪。”
同治点头同意:“就依文祥所言。”
同治己经明白恭王和文祥觐见的目的了。
恭王此时又提起了李鸿章的折子:“皇上,筹备海防是朝廷计划己久的事,只是年年打仗,又是天灾不断,朝廷囊中羞涩。”
恭王继续道:“现今台湾有事,海防是无论如何不能拖了。只是当前要先解决对日交涉问题,答复大久保利通的条件。”
同治却转而问道:“在台湾的日本兵力和朝廷兵力如何?”
恭王答道:“日本三千,朝廷有一万余人。”
同治又问:“若打起来,胜负如何?”
恭王叹了口气:“必是败多胜少。”
“为何?”同治追问。
恭王解释道:“昔日朝廷几十万八旗绿营兵,还是被洪杨发匪打得一塌糊涂,军事不可为己不是一日。朝廷现如今精锐之兵都在西北左宗棠手下,无法抽调出来。”
同治明白了恭王的意思,兵贵精,不贵多。目前台湾的兵力,还胜不了日军。
同治沉思很久,先委曲求全,再图振作也是一个办法。但他不准备这么做。
“大久保利通的条件,朕不能答应。”同治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回荡在空旷的殿堂之中。他继续说道:“日本必须撤兵并道歉,赔偿我方损失。琉球是我国藩属,其百姓若被我方百姓所伤,朝廷会给予适当的抚慰。”
恭亲王、文祥闻言,惊愕地抬起头,他没想到同治会如此决绝。他们一起跪在地上,恭敬地道:“皇上,还请三思。”
同治微微摇头,目光如炬:“朕并未说要立即开战,但谈判要有谈判的章法,不能被日本使者牵着鼻子走。我朝虽多事之秋,但也不能任人欺凌。”
他走下龙椅,亲自扶起恭亲王和文祥,好言相劝道:“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朕深知责任重大。但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君臣上下一心,共度时艰。”
恭王被同治的言辞所感动,他深深地鞠了一躬:“皇上英明,大政操之于上,臣一定遵旨办理。”
同治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既然谈判策略改变,日本那边可能会有决裂的可能。因此,我们要做好两手准备。军机处要立刻商量一个办法,往台湾增兵,加强海防。”
恭亲王文祥听后,说道:“奴才明白,会立即召集军机处大臣商议此事。”
恭王奕?和文祥步出了养心殿,两人的脸色都显得有些凝重。
出了宫,恭王叫来总理衙门大臣庆王奕匡。
这个奕匡就是清末叱咤风云的那位总理大臣奕匡,爱好很大众——银子。目前还是恭王的小跟班。
恭王将皇帝的决定告知于他,并命令他与日本全权大使大久保利通进行谈判。
奕匡听后,脸上露出凝重的表情,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艰难的谈判。他微微点头,表示明白,随后便匆匆离去。
奕匡领命而去,文祥则有些不解地问恭王:“王爷,为何不请懿旨?”
恭王摇摇头,答道:“皇上己经亲政了。”
中南海紫光阁内,气氛紧张。庆王奕匡坐在主位,面对着日本全权大使大久保利通。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宣读皇帝亲裁的条件:“一是日本必须撤兵并道歉,二是赔偿我方军费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