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公使馆的会议室内,气氛紧张而凝重。墙上的时钟滴答作响,记录着清日两国代表之间漫长而艰难的谈判过程。
美国公使镂斐迪作为调停人,正努力在两国代表之间斡旋,试图找到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然而,会谈己经进行了多轮,目前却毫无进展。
清国代表奕匡和日本代表大久保利通今天再次就驻台日军伤害平民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奕匡的面容严肃,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愤怒和不屈,而大久保利通则显得冷静而坚定,两人的态度都异常坚决。
奕匡的声音在会议室中回荡,他指着大久保利通,语气严厉:“日本军队在台湾的所作所为,己经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我们要求贵国立即停止一切伤害平民的行为,并对受害者进行赔偿。”
大久保利通则针锋相对,他的声音平静,但每个字都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战场上的局势复杂多变,难免会有误伤。我国军队己经尽力避免对平民的伤害,但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
镂斐迪见双方争执不下,便插话道:“两位代表,我们今天坐在这里,是为了寻求和平,是为了结束战争带来的苦难。我希望双方能够本着诚意,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奕匡听了镂斐迪的话,稍微平复了一下情绪。他深吸了一口气,然后说:“公使阁下,我们愿意与日本方面就此事进行进一步的商谈,但前提是日军必须立即停止对平民的伤害。”
大久保利通也意识到,要想达成和平协议,就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让步。他沉思了片刻,然后点头同意:“我方愿意就此事与清国代表进行深入的讨论,并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镂斐迪见双方有所松动,便提议:“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先休息一下,让大家都有时间思考和调整立场。明天我们再继续会谈。”
奕匡和大久保利通都表示同意,双方代表随后离开了会议室。
奕匡在两国和谈中不断兜兜转转,有意拖延时间,以期为大清争取更有利的时机。然而,就在这时候,朝廷内部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紫禁城的东暖阁内,两宫太后——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正襟危坐,召见了军机大臣,准备商讨和谈事宜。东暖阁内光线柔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味,墙上挂着精细的字画,显示着皇家的尊贵与庄重。
慈禧太后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她的态度坚决而明确:“我们姐妹己经商量好了,这杖不能打了。”
同治心中一惊,慈安太后被慈禧太后说服了?
他没有预料到慈安太后会在这个关键时刻改变立场。在这个节骨眼上完全停战可能会带来连锁反应。
首先,对日强硬本是皇帝一贯的主张,然而如今在一败涂地之后被迫进行和议,这无疑会极大地损害皇帝的威信,使得他在朝野上下的威望大幅跌落。同治本欲推动的其他改革措施,在皇帝威信受损的情况下,再想推动这些改革几乎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再则,日本一旦获得了赔款,在正确路线和正确领导人的带领下,其国力将迅速得到恢复和增强。这意味着,甲午之败将成为无法避免的历史事实。
最后,清日议和之后,中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挑战。列强可能会趁机提出更多的无理要求,甚至可能引发瓜分中国的狂潮。届时,中国的局面将更加难以扭转,国家的前途也将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不容同治多想,慈禧太后继续说明停战的原因:“战争己经持续了太久,国库日渐空虚,百姓疲惫不堪,再打下去,大清的根基都要动摇了。”
慈安太后也附和道:“是的,我们不能再让百姓受苦了,还是和谈吧。”
同治心中虽然不满,但他知道两宫太后的决定不容质疑。他尝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母后,湘军复建己有成效,我军刚丢了城池,这个时候谈判,我们很被动。”
慈禧太后反驳道:“皇帝,战争的胜败岂能只论一城一池的得失?和谈是为了大局着想。”
恭王见状,和谈己经不可避免了,上前请旨:“太后,既然决定了和谈,我们应当确定谈判的条件。”
“叫奕匡再去谈谈吧。”慈禧太后沉吟片刻,终于做出了决定。“日本的几个条件,只要能把赔款谈到五百万两以下,便可答应了。”
同治心中更加不满,但面对慈禧太后的决定,他不敢多言。
同治的目光转向慈安太后,他注意到慈安太后的眼神有些躲闪,似乎在回避他的视线,给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