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商议吧。”
同治却摆了摆手,表示反对:“不要议了,首接办吧。”
同治现在对付官僚集团的策略是只做不说,他深知洋务的事情一讨论起来就坏事,久拖不决。
文祥遵旨,他知道皇帝的意志坚定,便不再多言。
然而,同治不交部商议,很快还是引来了反对的意见。一些守旧的官员认为电报线破坏了传统的风水,而且对新事物持怀疑态度。他们纷纷上书,表达自己的担忧和反对意见。
工部尚书荣禄刚挨了同治的闷棍,心中满腹牢骚。现在又被交给一个洋务办,这让他有点不情不愿。
荣禄上书朝廷,表达了自己的难处:“工部几个项目进度拖延,自己上次被弹劾后,正在积极整改。现在再办电报业务恐耽误朝廷的大事。”
同治得知荣禄的上书后,再次召见了文祥,商议此事。
同治的语气坚定:“文祥,看来荣禄还是有牢骚。也罢,还是李鸿章考虑周全,按李鸿章的计划先干起来吧。朝廷这边硬骨头我们慢慢来啃。”
文祥点头表示赞同:“皇上圣明,李鸿章在洋务上确实有独到的见解。只是工部这边不肯干,即便勉强接下,恐怕也是出工不出力。”
同治沉思了片刻,然后提出了一个新方案:“既然如此,我们要新设一个机构,专门负责这些洋务项目。”
文祥和同治经过一番商议,最后决定成立实业司,归总理衙门管辖。这一决策意味着总理衙门的职能将进一步扩大,成为一个超级衙门,有小内阁的作用。
同治对文祥说:“这个实业司就设在总理衙门下,专门负责全国的洋务事业,包括电报线的建设。我们要挑选一些有远见、有才能的官员来负责此事。”
文祥领命:“皇上英明,奴才这就去筹备。”
同治细细思考晚清的洋务运动,采取的是地方包围中枢的策略。首隶、湖广等地洋务欣欣向荣,朝廷中枢的改革要等到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慈禧太后痛定思痛后才有进展。
历史的发展不是偶然,只能让李鸿章在地方先干起来。但同治并不准备朝廷中枢的改革向守旧派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