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午门外,寒风凛冽,冬日的暖阳无力地照耀着大地。王氏手中紧握着一张纸条,要求觐见皇帝。
她不顾一切地冲向午门,她的动作激烈,态度坚决,仿佛要用尽全身的力气,将她的声音传到皇帝的耳中。她大声呼喊:“我要见皇上!我有话要对皇上说!”
守卫们看王氏的穿着和举止,估摸着是哪个王府或高官家的夫人,于是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王氏的动作激烈,她不断地挥舞着手中的纸条,仿佛这样就能将她的声音传到皇帝的耳中。
此时,护军副统领刘源接到通知匆匆赶到现场。他身着戎装,面色凝重,眉头紧锁。作为皇帝的亲信,他深知此事若闹大了,皇帝的脸面恐不好看。
刘源虽没见过王氏,但却认识王文栋的。
刘源走到王氏面前,语气平和而坚定:“王夫人,皇上不是可以随便陛见的,我会将你的纸条呈递给皇上。”
王氏眼中含泪,态度坚决:“刘大人,我死也不会让我儿子出洋留学!”她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绝望。
刘源安抚道:“王夫人,我理解你的担忧,莫在这里喧哗,事情若是闹大,王大人可担待不起。”
王氏跪在地上,头低垂,泪水不断的滴落在冰冷的石板上。
刘源知道,他必须尽快找到皇帝,将王氏的请求呈上。他转身嘱咐手下照看好这里,然后大步流星地朝养心殿走去。到达养心殿,却发现皇帝不在这里,只有一位太监在守候。
太监见刘源焦急,便说:“刘大人,皇上去了紫光阁,今日接见琉球使臣。”
刘源不敢怠慢,立即出了大内,快步走向紫光阁。
紫光阁内温暖如春,炭火在铜炉中燃烧,发出轻微的噼啪声。皇帝同治身着龙袍,头戴帝冠,正襟危坐,聆听琉球使臣的陈述。
琉球使臣深深鞠躬,感激地说:“大清皇帝陛下,你的仁慈和正义,使得琉球国民免受战火的涂炭。我们对你抚恤在台湾被杀的琉球国民表示最深的感谢。”
同治微微点头,语气温和:“琉球与大清一衣带水,朕有责任保护琉球的安宁。对于日本的不安分行为,大清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使臣继续说道:“陛下,琉球国内目前虽然稳定,但民众对大清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大清的友好关系。”
同治微笑道:“朕也期望与琉球的关系能够更加牢固。你们国家的情况,朕会持续关注。”
紫光阁的大门紧闭,但从门缝中透出的温暖光线和低沉的谈话声,让他感受到里面的庄重气氛。
此时,刘源到达紫光阁外,他不敢打扰皇帝与使臣的交谈,只能在门外静静等待。
而在午门外久等多时的王氏见无人回信,感到绝望,她再次跪下,大呼:“皇上开恩,皇上开恩啊!”她的声音在午门外回荡,引起了周围人群的注意。
午门外,不少百姓和官员围观,他们远远地看着这一幕,窃窃私语。
正在这时,一队车马缓缓驶来,准备进入午门,正是荣安固伦公主进宫给太后请安。她的车队在午门外的喧闹和围观人群中不得不放慢了速度。
荣安公主察觉到了前方的异常,她掀开车帘,询问发生了什么事。一名侍卫上前禀报:“公主殿下,是个妇人在午门外大闹,要求递一个纸条给皇帝。”
荣安公主眉头微蹙,她决定亲自了解情况,便叫人把王氏请到面前。
王氏见了荣安公主,心态平和了一些,她哽咽着把事情经过告知公主。
荣安公主明白过来,原来是左都副御史王文栋的夫人,正好听说了他家的事。
荣安公主听后,抚慰王氏道:“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此事需皇帝定夺。你跪在午门外不成体统,我给你找个暖和的地方。”
公主留下一个马车,叫人把王氏扶到马车上坐,避免引起更多的围观。随后,荣安公主的车队继续前行,她决定先到养心殿找皇帝。
到达养心殿后,得知皇帝不在,荣安公主也听说刘源也在找皇帝,知道皇帝这时候一定在处理要事。于是,她转而前往储秀宫找皇后。
在储秀宫,荣安公主给皇后说明了情况,皇后听后,对公主的处置表示赞赏:“公主处置得当。事情若闹大,皇上的脸上恐不好看。”
皇后决定亲自召见王氏,宫女安云说道:“娘娘,这恐怕不合礼数。”
皇后却说:“王氏是五品诰命夫人,召见她不算坏规矩。”于是命宫女把王氏宣入宫觐见。
王氏坐在马车内冷静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