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华辉再照:我在晚清当皇帝 > 第57章 过年

第57章 过年

在紫禁城的深处,同治端坐在养心殿的龙椅上,手中拿着首隶学政的奏折,陷入沉思。

首隶各地听说了京师报名的火热情况,生源招募情况都大为好转。考生报好了名,下一步就是组织考试了,最终由首隶统一出题,各地分场考试和录取。

不过,如何出题首隶学政不敢专断,上书皇帝,请旨办理。

同治沉吟片刻,自言自语道:“总不能考数学物理化学吧,这些学子也没学过。但学习的天赋很大程度靠记忆力,记忆好的学生一般成绩差不了。”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宫殿楼台,心中思索着如何制定一个公平合理的选拔方案。目前的情况下,也只能以考核旧学为主。

“来人,宣翁师傅进宫。”同治吩咐身边的太监。

不久,翁同龢匆匆赶到养心殿,他向同治行礼:“皇上,召见老臣有何吩咐?”

同治请翁同龢坐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翁师傅,朕想请教您,关于选拔留学生的考试,您有何看法?”

翁同龢思索片刻,然后回答:“皇上,选拔考试当以考察学生的品德和才学为主。圣学是他们的基础,不可忽视。”

同治点头:“老师所言极是。朕想,考试分两部分,首先还是考策论,还请老师拟个题目。”

翁同龢表示赞同:“策论可以考察学生的见识和文笔。”

翁同龢想了想,说道:“复杂的论述这些小孩子也不会,就写三篇文章,分别是论孝道,论志气,论忠君。”

同治点头称赞:“这三篇文章,既能考察学生的品德,又能考察他们的文才。”

同治接着说:“第二部分是简单的西学,朕想了很久,题目有个位数加减法、挪动木棍游戏,鸡兔同笼等。”

翁同龢有些疑惑:“皇上为何出这类题?”

同治解释道:“这些题目虽然简单,但可以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是要出洋学习的,简单的算术还是要考的。”

翁同龢听后,心中豁然开朗:“皇上圣明,老臣明白了。”

同治补充道:“第二部分最后压轴题是记忆题。”

同治拿起笔,在一张纸条上写下了一串数字:“三一西一五九二六五三五八九三。。。”,然后递给翁同龢。

同治当年参加过圆周率背诵比赛,他能背诵5.多位的圆周率。

翁同龢接过纸条,端详着这串数字,眼中露出疑惑:“皇上,这是何意?”

同治微笑着解释:“翁师傅,这是圆周率,朕想用这串数字作为考试的一部分。”

翁同龢有些惊讶:“圆周率?恐怕这些小孩子难以应对。”

同治说道:“这串数给考生看一刻钟,然后收走字条,让他们默写。”

翁同龢拱手道:“皇上圣明。”

同治最后说:“第一部分六十分,第二部分西十分,总分一百分,最后择优录取。”

翁同龢领命:“皇上,老臣这就去准备考试,把考题整理出来。”

随着翁同龢的行动,选拔考试的方案很快传达到了首隶各地。

在首隶学政的组织下,全省考生进行了考试,选拔出了十名最优秀的考生,过了年就送到上海学习外语,准备出洋留学了。

首隶的留学名单公布后,整个王家都沉浸在一种复杂的心情中。来年正月二十,王明德将从天津乘坐轮船前往上海,再转往异国他乡。

大年三十这天,王家的气氛与往常不同,有些沉重,有些不舍。

王明德与父母围坐在餐桌旁,这将是他们一起度过的最后一个团年饭。一开始,大家都沉默不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压抑感。

终于,王文栋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明德,此去西洋,你要刻苦学习,将来好报效大清和皇上。”

王明德抬起头,目光坚定:“父亲,您的话儿子铭记在心。我一定不负所托,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效力。”

王文栋点了点头,又叮嘱道:“在外求学,要警惕坏风气,经书典籍的学习不能荒废。你是大清的子弟,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王明德应道:“儿子明白,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是大清的子民。”

母亲王氏在一旁插话,她的眼中含着泪水:“明德,到了那边,要照顾好自己。听说洋人都吃土豆,没有饭,现在多吃点。”

王明德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母亲的担忧和不舍,轻声安慰:“母亲,您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