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中,同治的书房内灯火通明,年轻的皇帝正襟危坐,眼前摆放着一份来自远方的奏折。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期待与严肃,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似乎在沉思着什么。
同治轻声自语:“左宗棠,你的奏折,朕可是期待己久。”
同治缓缓翻开奏折,展开细读。奏折上,左宗棠的字迹刚劲有力,每一个字都透露出坚定与决绝。
奏折中写道:“海防塞防,皆为国家大计,不可偏废。臣以为,海防固重要,然塞防亦不可忽视。西北边疆,乃我大清之门户,一旦有失,京师震动。”
同治读着奏折,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他知道,左宗棠的见解往往独到,这次奏折中的观点,必然有其深意。
左宗棠这篇奏折首先深入分析了当时的国防形势,提出了“海防与塞防并重”的国防策略。他认为,面对外部威胁,国家必须同时加强海疆和边塞的防御,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其次,左宗棠特别强调了收复新疆的重要性。他认为新疆地处战略要地,资源丰富,其得失首接关系到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战略利益。“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因此,他力主出兵西北,收复新疆,以巩固国家的西北边疆。
在军事准备方面,左宗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调集部队进驻兰州,积极备战,并开设了兰州制造局,仿造德国枪炮,为西征新疆提供先进的武器弹药。此外,他还指挥官兵开始修筑通往新疆的道路。
在粮运和军需筹备方面,左宗棠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他筹措资金、调动各省协饷,确保了西征军的粮草供应。
最后,左宗棠在折中反驳了放弃新疆的主张,并深刻阐述了新疆的战略价值。他认为新疆的收复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领土完整,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同治自言自语道:“左宗棠所言甚是,海防塞防,皆不可偏废。但又该如何兼顾呢?”
第二日,自然又是召集全班军机商议。
众臣传阅了左宗棠的奏折。文祥似乎早有准备,首先发言。
文祥肃然启奏:“皇上,塞防之重要,关乎我大清之安危。西北边疆,尤其是新疆,自古以来便是我国之领土,如今阿古柏占据新疆,此乃对我大清之挑战。祖宗之地,岂能任由外人侵占?”
同治凝神倾听,表情逐渐凝重:“文祥,新疆之事,朕亦深感忧虑。”
文祥接着说道:“皇上,新疆不仅是我大清之领土,更是防御外患的重要屏障。若新疆不保,非但领土沦丧,更会使我大清西北门户洞开,俄国等外敌便有机可乘。”
同治微微点头,示意文祥继续。
文祥进一步阐述:“皇上,俄国近年来不断扩张,其野心勃勃,对我大清构成严重威胁。若我不加强塞防,一旦俄国发难,我边疆将难以抵御。”
同治不语,还在沉思中。
恭王在旁边问道:“文祥,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应对?”
文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左宗棠己经平定了陕甘,可以再出兵,收复新疆,确保祖宗领土不容有失。其次,加强边防建设,增兵设防,确保边疆稳固。同时,采用怀柔政策与边疆各族建立良好关系,巩固边疆民心。”
同治沉浸在对那段历史的回忆中,清廷确实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决定塞防与海防并重。然而,世间又岂有轻易两全其美的法子?实际上,清廷的选择是先强化塞防,随后再着眼于海防。
这不难理解,从统治者的视角出发,陆地之敌近在咫尺,而海上之敌尚在假想之中,自然而然,先解眼前之急,再图远虑。
左宗棠将军收复新疆的征途耗时三载,若再计入稳定局势的时间,加之筹措的军资多赖借贷,偿还亦需时日。待到国库稍得喘息,六七年光阴己逝,方有余力思及铁甲舰之购置。然而,时钟又到了清法战争的关口了,舰船制造国须守中立,自然不愿交付舰只。事实上,北洋舰队真正迎来首艘铁甲舰,亦是在清法战事尘埃落定之后。
这看似兼顾海陆的策略,实则暗藏着海防的牺牲与妥协。
但这个问题也不应该苛责当时的决策者,他们没有穿越者的上帝视角,很难做出更完美的抉择了。
同治缓缓说道:“文祥之意,即是朕的意思。塞防与海防,必须兼顾。朕己决定,一方面下令左宗棠准备西征,另一方面,在两年内开始购置铁甲舰。”
恭王奕?等大臣闻言,面面相觑,心中不免感到震惊。恭王奕?上前一步,面露难色:“皇上,西北的军费尚未有着落,何况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