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三年,大年刚过,紫禁城内依旧弥漫着节日的喜庆气氛。然而,朝堂之上,同治却面临着新的问题。李鸿章的折子在这个时候送到了同治的案头,筹备海防的事宜刻不容缓了。
同治坐在养心殿内,手中拿着李鸿章的奏折。这份奏折涉及一项重大的决策,关系到国家的海疆安全。
同治细细翻看李鸿章的奏折:
自英法联军入侵,文宗显皇帝西狩,国威受损,海疆屡遭侵扰。近年日本觊觎台湾,贼势嚣张,海防之薄弱,己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内忧未息,外患又生,海防建设,实为当务之急。
臣以为,海防之设,非但为抵御外侮,更为稳固国本,保我大清江山社稷。故臣建议,分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舰队,各司其职,相互支援,以成海防之全貌。
北洋舰队,以拱卫京畿,巡弋渤海、黄海,确保津冀海疆之安全;东洋舰队,以固守东南沿海,巡视东海,防范日本之觊觎;南洋舰队,则以镇守南海,巡视诸岛,维护南疆之安宁。
为筹建此舰队,臣推荐沈葆桢、丁日昌二位为水师统帅。
臣深知,海防建设耗费巨资,然则为了大清长治久安,此乃不得不为之举。臣请皇上圣裁,准臣所奏,速速施行。
看完奏折,同治陷入沉思。他深知海军的重要性,明白在即将到来的变革时代,东亚的霸主地位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军的力量。若是海军建设失败,华夏的国运会被日本压制整整一甲子。
为了商议海防筹建的具体事宜,皇帝召集了全班军机大臣商议。
文祥首先发言,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忧虑:“皇上,海防建设关乎国家安全,自是重要。然而,海军建设耗费巨大,一旦开始,便是长久之计,国库是否能够支撑,臣甚是担忧。”
宝鋆接着说道:“文祥大人所言极是。海军建设不仅需要购买舰船,还需培养人才,维护港口,这些都需要巨额资金。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财力,进行这样一场豪赌,臣以为需要深思熟虑。”
沈桂芬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各位大人,海防建设的确耗费巨大,但若无强大海军,我国海疆将无安全可言。日本近年来海军发展迅速,若我们不加快步伐,未来必将受制于人。”
同治听着各位大臣的发言,他知道这是一个艰难的决策。他站起身,缓缓走到大臣们面前,沉声说道:“各位爱卿,海防建设的重要性,朕心中有数。的确,建设海军需要巨额资金,但若不建设,未来我们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同治觉得现在是没钱,但勒紧裤腰带建好海军,总比甲午战败赔两亿两给日本好吧。
恭王尚未说话,同治又询问恭王的意见。
恭王奕?面对着皇帝,他的脸上带着忧虑与坚定交织的复杂表情。海防的重要性,恭王奕?一首有着清晰的认识,但大清目前面临的财政压力,让他不得不慎重考虑每一步的决策。
恭王奕?沉声说道:“皇上,筹备海防是奴才一贯的主张,奴才深知海军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然而,当前国库并不充盈,一艘铁甲舰的费用高达几百万两银子,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同治坐在龙椅上,低头沉思,他深知恭王所言非虚,国家财政的紧张是筹建海防的一大难题。
恭王奕?继续说道:“皇上,陕甘的战事虽然平息,下一步就要考虑新疆了,军费开支巨大,我们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奴才建议,将李鸿章的折子下发沿江沿海的督抚,让他们参与商议,集思广益,寻求解决之道。”
同治微微点头,表示认可:“六叔所言甚是,朕同意你的提议。就让各地督抚参与进来,共同商议海防筹建的事宜。”
在军机处的安排下,李鸿章的海防筹建折子很快下发到了沿江沿海的各个督抚手中,限期一月回奏。各地督抚接到折子后,都感到了事情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他们开始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一个月后,各地督抚的回奏陆续送至京师。
军机处把各省的意见汇总摘要报告皇帝:
广东巡抚张兆栋在回复中表示:“北洋、东洋、南洋舰队的设置,是海防建设的关键。三洋舰队相互配合,可确保我国海疆的安全。”
署理山东巡抚文彬则提出了具体的布局建议:“请设水师三大营,一扎长江口,一扎天津,一扎福建。如此布局,可有效控制我国沿海的重要水道。”
湖南巡抚王文韶在复奏中表达了对陆防的重视:“水师固不可废,而所重犹在陆防,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