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春日,阳光明媚,街道上熙熙攘攘,一片繁忙景象。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中,一则贷款公告在上海的报纸上刊登,引起了国际金融界的广泛关注。
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等国际知名银行纷纷派人来咨询,他们对这笔巨额贷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汇丰银行的办公室内,副行长威廉与德华银行的副行长科尔进行了一次私下的商议。
威廉一脸不悦地对科尔说:“科尔先生,清国这次的做法让我感到非常遗憾。他们在搞恶性竞争,这不符合商业道德。”
科尔点头表示认同:“威廉先生,我同意您的看法。招投标制度运用在政府采购中尚可理解,但在商业借贷中采用此种制度,实在有点不文不类。”
威廉耸了耸肩膀,说道;“合则两利,分则两害。我们双方要为了清庭互相压价吗?”
科尔哈哈大笑道:“我就等着你这句话。我们可以合作,让他们这次融资失败,等他们没钱再找到我们的时候,利率就不是原来的利率了。”
两位银行家经过简短的交谈后,达成了共识,约定均不参与此次投标。
在北京,汇丰银行的副行长威廉并没有因为商议的结果而放弃,他很快前往北京,试图通过外交途径影响清国的决定。他请求与负责贷款的文祥会面,但文祥作为枢臣,并没有立即见他。而是委托庆王奕框接见了威廉。
威廉在庆王面前表达了他的强烈抗议:“庆王殿下,我们汇丰银行己经在和清国洽谈贷款事宜,但清国现在枉顾商业信用,另搞一套,引入多家银行参与,这让我们感到非常不满。”
奕框听后,平静地回应:“威廉先生,我理解您的担忧。但据我所知,双方并没有签订任何合同,所以并不算毁约。”
威廉坚持要求停止招投标:“庆王殿下,我请求您停止这次不合理的招投标。”
奕框微微一笑,回答道:“威廉先生,这次招投标是我国皇帝钦定的,无法改变。”
威廉见无法改变庆王的决定,于是提出优惠条件:“如果清国愿意停止招投标,汇丰银行可以以优惠利率提供贷款。”
汇丰银行煮熟的鸭子飞了,不知道多少中间人的提成成了泡影。
奕框点了点头,表示会代为禀告:“威廉先生,您的要求和提议我会代为禀告皇上,但结果如何,还需皇上定夺。”
同治在养心殿内,认真地听取了弈框关于汇丰银行副行长威廉抗议的汇报。听完之后,他沉思了片刻,然后缓缓开口:“弈框,不必理会汇丰银行的抗议,我们要坚持多家银行竞争的原则。”
弈框恭敬地回答:“遵命,皇上。”
招投标制度是同治准备在朝廷采购和融资项目中大规模推广的,预计每年可以给朝廷节约大笔资金。
同治继续询问:“文祥和阎敬铭评标的准备情况如何了?”
文祥上前一步,详细汇报:“回皇上,按照皇上上次的安排,评标设置五位专家,奴才和阎敬铭为正副组长,另外从总理衙门和户部选三名司员作为小组成员。”
同治微微点头,示意文祥继续说下去。
文祥继续道:“评标方法采用五分制,利率占地三分,还款方式占一分,银行信用占一分。”
同治听后,表示同意,和他上次交代的意思相同。
同治心中暗想,汇丰银行上次的报价和市场有至少三倍的差距,阎敬铭表示是中间人过多,层层加码,赚公家的钱。这里面的问题就是信息差和信息不对等,中间人赚的就是这个钱。
同治首先要修电报线,目的也是消除信息差。这相当于是一次清朝版的信息革命,对朝廷政务和民间商业都会有深层次的变革。
到了开标的日子,在总理衙门的一间宽敞明亮的会议室内,专家组的五位成员围坐在一张长桌旁,他们面前摆放着来自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的投标文件。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桌面上,为紧张的气氛增添了一抹暖色。
文祥和阎敬铭作为评标的正副组长,他们认真地翻阅着每一份投标文件,不时地交换意见。其他三位来自总理衙门和户部的司员也全神贯注地参与讨论。
文祥清了清嗓子,打破了沉默:“各位,我们的评标方法早给各位介绍过了。现在,请大家根据这些标准,给出各自的评分。”
专家们纷纷点头,开始认真打分。他们知道,这次评标不仅仅是筹集军费的问题,更是清廷采购和融资制度的改革。
经过仔细的阅读和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