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此地再无感兴趣的消息,便吃饱喝足后,兀自出了城,一路朝西去也。
-----------------
终是在斜晖之时,苏宿来到阳石山脚下。
站在山脚,他自下往上而观,发现这阳石山颇有些高度。
不过与一路上见过的高山险山相比,还是有些不够看。
若与昔日见过的离孤山比起来,更是显得小巧玲珑。
好在此地地势平缓,虽称不上平原地带,但周遭山丘却也着实矮的不行。
故而这阳石山在映衬之下,便显得鹤立鸡群起来,
若说能引来仙家垂青、遗留道统,倒也能有几分说法。
苏宿眼尖,瞧见半山腰隐约露出半点飞檐勾角,此时渐近黄昏,山脚下也无居所,说不得前去借宿一番,兴许能撞见一个半个同道之人。
山脚自有碧青石阶,蜿蜒而上,苏宿拾阶缓步而行,片刻后,便行至半山腰处。
此处青石台阶已尽,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偌大的道观,其门庭上牌匾挂着甘泉观三个大字。
先前于山脚下看到的飞檐,大抵便是此观了。
待苏宿走近一看,方才发现此道观虽大,却显的凋敝。
牌匾上的甘泉观三字,几乎连金粉底漆都消磨殆尽。
道观大门宽敞,可见其原本气宇轩昂的底子,只是门扉之上,多有剥落,间杂蛛丝,想来香火萧索啊。
苏宿上前叩动门环,不多时,一位老道推开大门,询问其来意。
苏宿自称游山玩客,见阳石山葱郁美景,便贪玩一时,不料误了时辰,此刻天色渐晚,不易下山,只得求宿一晚。
老道见苏宿言辞恳切,不似作假,见其打扮也是正经人家,故而便许了苏宿的请求。
只是老道答应时,身后忽然传来一小声嘀咕,细若蚊呐,微不可闻。
好在苏宿修行后,耳聪目明,却是听的真切:
“平素香火无人供奉,近几日,怎地这么多人。”
其音软糯,不像成人,更似幼童之音。
待苏宿走进观内,果然在老道边上发现一个小孩。
与老道一般打扮,身着道袍,挽发髻戴玄冠,尤其一双小脸蛋,粉雕玉琢,尤显可爱。
那道童一见苏宿入了观门,便躲在老道后面,露出个粉嫩小脑袋,偷偷打量着这借宿的外客。
当其发现苏宿也正瞅着他时,便抓着老道道袍下摆,略略略做了个鬼脸后,害羞地将头躲了回去。
其可爱之态,顿时令苏宿忍俊不禁。
老道见此,对小道童轻微呵斥几句后,转过身来,对苏宿表达歉意:
“小徒顽劣,还望居士见谅,切勿责怪。”
“哎,道长言重了,令徒举止活泼,令人心生喜爱,又怎会责怪。只是我还不知道长与令徒法号,如何称呼?还望道长告知。”
“老道法号闲云,劣徒法号守拙,居士谬赞了……”
~
就这样,闲云老道与守拙小道童,带着苏宿往后台住宿之地而去,只是行至前台神殿处,苏宿却停下了脚步。
望着殿中供奉的神像,苏宿一眼认出这是太上道尊的塑像。
说起来,他幼时随野狐禅师父闯荡,虽说是无宗无派,却也供太上道尊的道牌,算是半个道士。
此地得见太上道尊的供殿,苏宿于情于理,也该上个香火。
随后苏宿借着夕阳的一抹余晖,从闲云老道那里接来许久未拆封的供烛香头,焚香点烛后,诚诚恳恳地对着神像礼敬相拜。
拜完后,见供桌前还有一功德箱,稍显残破,显然是久无人用。
苏宿又顺手掏出点金银之物塞了进去,方才跟着老道向后院行去。
此刻那原本害羞的小道童,却放下胆来,细细打量着苏宿。
再次与苏宿双目相对时,也不再闪躲,反而对着苏宿俏皮一笑,显然是先前一番举动,让小道童对他颇有好感。
随后闲云老道也主动与苏宿攀谈起来。
闲谈中,当老道得知苏宿也曾经做过道士后,言语间便愈发熟络。
随后,苏宿也从老道言语中,了解了一些甘泉观的过往。
说这甘泉观背靠阳石山,借云阳先生乘龙飞升传说的名气,向来香火鼎盛,门徒众多。
但多年前观中突来一场大变故,使得道观自此日益破败,门徒道众逐渐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