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尚书见状,再次站起身来,用他那沉稳有力的声音安抚众人:“我知道,大家心中有所顾虑,但请相信,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把王保保弄死,维护朝廷的‘稳定与繁荣’。我们和朱家军并没有不死不休的矛盾,因此他们的力量我们可以加以利用。如果我们连基本的信任都无法建立,又谈何合作?”
在他的劝说下,会场逐渐恢复了平静。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大多数核心成员都表示赞同户部尚书的提议。他们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最终,户部尚书拍板决定,由李暮云再次出使淮阴城,将相关情报亲手交给朱重九。同时,他也叮嘱李暮云,在传递情报的过程中,务必小心谨慎,确保万无一失。
会议结束后,李暮云再次踏上了前往淮阴城的征途。而户部尚书府内,则留下了一群满怀希望与信心的核心成员,他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场改变利益派的战役即将拉开序幕。
李暮云踏着夜色,悄然无声地再次踏入了淮阴城的城门,心中满是对即将揭晓的计划的期待与忐忑。月光如洗,照亮了他坚毅的脸庞,也映照出他手中紧握的那份至关重要的卷轴——徐州城的详细城防图及军事部署情报。他深知,这份情报的份量足以改变战局,乃至决定整个中原的归属。
穿过几条静谧的街巷,李暮云来到了朱重九的府邸前。守卫见是他,连忙通报,不多时,朱重九便亲自迎了出来,脸上洋溢着既惊又喜的神情。“暮云兄,深夜来访,必有要事?”他边说边将李暮云迎入书房,烛光摇曳,为这夜色增添了几分温暖与紧迫。
“重九兄,此番前来,确有要事相商。”李暮云边说边从怀中取出那份卷轴,缓缓展开在朱重九面前,“这是我历经艰险,从徐州城内获取的城防图及最新军事部署情报。徐州城的主城门,已部署了八万精兵,其余三门各守四万余众,且城中尚有五千重骑兵,机动性极强,不可小觑。”
朱重九闻言,双目微眯,仔细审视着卷轴上的每一处细节,心中暗自盘算。片刻后,他抬头望向李暮云,眼中满是感激与敬佩:“暮云兄,此等情报,无异于雪中送炭!我朱家军若能据此制定战略,定能事半功倍。”
“还请暮云兄先行离去,我等需要商谈一番。”
随即,朱重九命人召集了朱家军的几位核心将领:常遇春、徐达、汤和、花云、冯国用。众人闻讯而来,各自带着几分疑惑与期待,围坐于书房之内。
“……这情报虽好,仍需验证其真实性。”朱重九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慎重起来,“毕竟,战场之上,信息错漏,便是万劫不复。”
常遇春首先发言,声音洪亮:“此情报若真,则徐州城虽固若金汤,亦非无懈可击。我军可集中精锐,夜袭主城门,利用敌军兵力分散之机,一举突破。”
徐达则显得更为谨慎:“夜袭虽好,但须确保情报无误。我军可先行派出精锐斥候,携带千里镜,潜伏于城外高地,观察敌军动向,确认情报后再行动。”
汤和点头赞同:“徐将军所言极是,情报验证至关重要。同时,我们也应准备多套方案,以应对可能的变故。”
花云性格直率,直言不讳:“若情报为真,我军当速战速决,避免拖入持久战,以免粮草不济,陷入被动。”
冯国用则提出了更为深远的考虑:“除军事行动外,我们还需考虑民心所向。徐州城周围百姓若能得知我军仁义之师,或可暗中相助,减少攻城难度。”
经过一番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朱重九最终拍板决定:“诸位所言皆有道理,我意先按徐将军之策,派出精锐斥候,携带千里镜,于今夜便出发,务必在明日黄昏前返回,确认情报真伪。同时,各部也要做好万全准备,一旦情报确认无误,即刻启动攻城计划。”
夜深了,淮阴城的灯火逐渐熄灭,而朱家军的营地内,却是灯火通明,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所有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决战做着最后的准备,而那份由李暮云带来的情报,正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
夜色如墨,徐州城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唯有巡逻的士兵脚步声和偶尔传来的更鼓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在城外的暗影里,一支由二十名精锐斥候组成的小队,正悄无声息地集结。队长李二勇,身形矫健,眼神锐利,他天生拥有夜视的能力,在这漆黑的夜晚里,仿佛拥有了一双洞察幽暗的慧眼。
“兄弟们,我们今晚的任务艰巨且危险,但为了主公的大业,我们必须成功!”李二勇低沉而有力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