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朱元璋的亲信将领出城迎接,将刘福通一行人引领至城内一处会客厅。这里装饰朴素而不失庄重,显然是为了接待重要宾客而设。刘福通步入厅内,目光扫过四周,心中暗自揣测着即将发生的一切。
经过一番简短的等待,朱元璋终于现身。他身着便服,面容沉稳,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刘福通见状,连忙上前几步,躬身行礼,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投诚之意。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明显的表情变化。待刘福通说完,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刘将军,你之来意,我已明了。天下纷争已久,百姓渴望和平,你能有此觉悟,实乃天下之大幸。但投诚之事,非同小可,需得仔细考量。”
随后,朱元璋详细询问了刘福通麾下的兵力、粮草、地盘等情况,并表达了对天完政权残余势力的担忧。刘福通一一作答,态度诚恳,表示愿意全力配合朱元璋,共同消灭天完政权的残余力量,以换取自己及部下的生存机会。
经过一番深入的谈判,朱元璋最终同意接纳刘福通的投诚。他承诺,只要刘福通真心归顺,不再背叛,将给予其及部下合理的安置与待遇。同时,他也要求刘福通必须全力协助朱家军,共同平定江南的战乱,为百姓创造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
刘福通听后,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他深知,自己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他再次躬身行礼,表示将竭尽所能,不负朱元璋的厚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福通在集庆城中暂时安顿下来。他按照朱元璋的安排,开始着手整编自己的部队,与朱家军进行联合训练。同时,他也积极参与了朱家军对天完政权残余势力的清剿行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与决心。
两年时光匆匆流转,如同长江之水,波澜壮阔,不可阻挡。在这段历史的长河中,朱元璋以其非凡的智慧、坚韧的意志与卓越的领导力,将广袤的江南之地一一纳入麾下,不仅恢复了汉家河山,更在这片土地上播种下了新生的希望。至正二十一年六月,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月份,应天府(今南京)城内张灯结彩,万民欢腾,迎来了大明王朝的开国大典——朱元璋在此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式开启。
数月之前,应天府便已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这场盛大的登基典礼。城墙内外,彩旗飘扬,宫城之内更是金碧辉煌,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即将到来的庄严与辉煌。工匠们夜以继日,雕刻着龙凤呈祥的图案,绘制着象征吉祥如意的壁画,力求将这场仪式打造得尽善尽美,以彰显新朝的气象。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特意邀请了四方宾客,不仅限于汉人,更有那些曾在元廷统治下饱受压迫,最终选择投奔其麾下的蒙古勇士、色目将领以及各族豪杰。他们或因对元朝腐败统治的不满,或因对朱元璋仁政的敬仰,纷纷汇聚于应天府,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六月初一,晨曦初破,应天府的天空被朝霞染得一片金红。城中百姓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涌向皇宫前的广场,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广场之上,早已铺设了一条长达数百米的红毯,自宫门延伸至祭坛,两旁站立着身披铠甲、手持长矛的御林军,显得威严而庄重。
随着鼓乐齐鸣,朱元璋身着龙袍,头戴皇冠,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缓缓步出宫门。他身旁,是身着皇后礼服、端庄贤淑的马皇后,以及年仅数岁却已显露出王者之气的长子朱标。一家三口,踏着红毯,步伐稳健,每一步都似乎踏在了历史的脉络之上,引领着大明王朝走向未来。
到达祭坛前,朱元璋停下脚步,面向苍天大地,神情肃穆。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上苍对万千百姓的恩赐,是对新朝建立的最大肯定。在司仪的引领下,朱元璋首先向天敬献了祭品,祈求上苍保佑大明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随后,他又转向四方,向地神行礼,感谢大地母亲的养育之恩。
仪式的高潮部分,是朱元璋亲自发布的称帝宣言。他站在祭坛之上,声如洪钟,字字铿锵有力:“朕朱元璋,自幼贫寒,历经磨难,幸得上天垂怜,百姓拥戴,方有今日之成就。朕深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自今日起,朕将秉持‘以民为本,勤政爱民’之理念,一扫前朝弊政,兴利除弊,使大明之民,皆能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朕誓与诸卿同舟共济,共创大明辉煌!”
此言一出,广场上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那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宾客,无论是汉人、蒙古人还是其他少数民族,无不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