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影视:从人世间开始 > 第七章 长胜村

第七章 长胜村

蹬着自行车,周秉昆悠哉游哉地前往常胜村。

上次来是蔡晓光带的路,他没怎么用心记,但想来不会差太远,实在不行也能找人问路。

现在是三月末,吉春气温刚开始回暖,冬雪也才开化,麦苗已经迫不及待露出头来。清风吹过,季节交替时麦田独有的气味充斥鼻腔,让周秉昆的心情说不出的畅快。

他蹬着自行车一路狂奔,找老乡问了几次路,很快来到了长胜村。

得知他是来找周蓉的,老乡们十分热情,周秉昆问过才知道,很多人的孩子就是周蓉的学生。

“果然成了小学老师,蔡晓光怕是没少出力。”周秉昆感慨。

女知青们集体住在一间长屋里,各自划分自己的私人空间,此时正在院子里闲聊。

“呐,半盒饺子,一件毛衣。”周秉昆将东西亲自交到周蓉手上。

“半盒?”周蓉挑了挑眉,抓住了他话里的漏洞。

周秉昆一点儿不慌:“半盒还是省出来的,家里什么情况你也知道,借的肉都还没还呢。”

反正周蓉也回不去,想告状也没门路。

写信?

抱歉,周母不识字,信上写的什么全凭他一张嘴。

完成周母的任务后,周秉昆找老乡借了把柴刀,田间地头溜达了起来。

长胜村位于山脚,开垦的田地从平地一直延伸到半山腰,哪怕是石头比土多的地方,也都因地制宜种上了农副产品。

在农田的尽头,长着密密麻麻的灌木,经常会被老乡们砍回去做篱笆。

周秉昆就是看上了这些灌木。

等冰雪开化,便到了钓鱼的好季节,但可悲的是,吉春没有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竹君子,也熬不过东北的寒冬。

挑挑拣拣大半个小时,只找到了两根差强人意的荆条。

回家处理好,应该可以用。

将柴刀还给老乡,周秉昆推着自行车走到村口,却见四五个男青年迎面走了过来,擦肩而过的时候,他分明看见了藤筐里活蹦乱跳的鲫鱼。

周秉昆推着自行车拐了回来:“哥儿几个,这鱼哪儿弄的呀?”

对面几人很是警惕,立马将鱼藏在了身后:“你是什么人?”

周秉昆呵呵笑着,掏出一盒大前门:

“你们误会了,我姐在这儿插队,来探望一下。这不,很久没吃肉了,想去河里抓两条鱼,可惜没那技术……”

“我们也是知青,你姐是哪个呀?”

“最漂亮的那个。”这一点倒是毋庸置疑。

接过烟,有人叫了一声:“大前门,好久没抽过了,队里发的生产牌根本没法比……”

相比城市,农村的香烟份额很少,一个月都分不到几根。

周秉昆眼前一亮,将剩下的半盒全塞到了对方手里,指了指荆木筐里的鱼:“这是在哪儿抓的,我能学不?”

那个知青接过烟,大方地摆手道:“这有什么难的,走,先回村子,我找个袋子匀你一半。”

“这怎么好意思……下周我还来!”

果然,钓鱼佬的终点是菜市场。

跟知青们聊热络了,这才知道,他们不单去河里抓鱼,还在山上下套,不时能抓到些山鸡、野兔、傻狍子之类的,可惜这次来的不凑巧,否则肯定让周秉昆提一只回去。

周秉昆也承诺,下次来肯定多给他们带烟,至少两盒大前门。

尤其是那个领头的葛建兴,性格爽朗,很合周秉昆眼缘。

提着活蹦乱跳的半筐鱼回去,周秉昆很高兴,这些鱼虽然个头不大,最大的也才半斤,但架不住数量多啊,沉甸甸的至少有五斤多,去完内脏也能剩三四斤……

虽然比不上猪肉,但好歹也是肉啊。

现在的人是怎么吃肉的,他算是见识到了:买肉专挑肥的来,肥膘越厚越开心,回到家直接熬成油,剩下的那点儿包成饺子都装不满一个碗……

周秉昆一到家就使出了大召唤:“妈!”

知道这是村里知青送的后,周母也很高兴,直夸青年们团结、周蓉人缘好,要给他们送些回礼。

周秉昆张了张嘴,还是没吱声。管它呢,母亲开心就好,反正最后落到实惠的是自己……

将鱼清洗干净后,怎么做成了问题。

炸是肯定不可能的,周母不会允许这样浪费油。

做汤倒是合适,但太浪费,喝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