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汉朝四百余年 > 第壹部:布衣天子 第7章:张良的加盟

第壹部:布衣天子 第7章:张良的加盟

子是一夜之间,成了被通缉的罪犯了,他不得不过着四处逃亡的生活。

因为,被大力士击中的只是副车,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准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时常换乘座驾,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哪辆车中是秦始皇。

秦始皇幸免于难,但秦始皇对此事十分恼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

但因无从查起,使张良得以“逍遥法外”,后来不了了之。

一个20来岁的小青年,竟然敢做出这样的决定,而且还成功地躲过了秦始皇地毯式地搜查。真乃雄才大略也!

一个人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在有生之年,把握住自己真正的志趣与才能所在,专一地做下去,才有可能有所成就。不仅要有魄力,而且要有判断力。

摆脱其他在外的诱惑,不为一切名利权位等等虚荣而中途改道。这样,才能促成一个人事业的辉煌!

一路追风赶月,不要停下脚步,因为长满草木的平原尽头,矗立着一座座春山。

努力拼搏,不畏险途,不为沿途的风景停留。

奋斗吧,日月兼程,去闯出一片繁花似锦的未来。

俗话说: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都知道名师出高徒,可是我怎么就没运气遇到名师?

其实不然,我有名师“书”,只是我从来就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地去悟书中的道理。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

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伙子,下去给我捡鞋!”

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

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把鞋穿上。

此时的张良真想拽起拳头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

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

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

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

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

说罢离去。

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

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

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老者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公,便是老夫。”

说罢,扬长而去。

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高人——黄石公。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这是一本《太公兵法》。

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挑灯夜读,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张良遇见黄石公,并非偶然,而是黄石公特意去找张良的。

因为在这之前张良,变卖了所有的家产,买凶刺杀秦始皇,这不仅证明了张良有胆,更证明了张良是一个懂得知恩图报的人。

自古就有:苦学酬身世,佳名播帝畿。

这句话的意思是,终身保持着刻苦学习,好名声传到帝畿。张良就是大家学习的楷模!

刘邦评价张良为: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充分肯定了张良在军事策略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在鸿门宴上,张良预先得知情报并布下周密的部署,确保了刘邦的安全。

张良的杰出贡献和人格魅力成为了刘邦成功统一天下的关键因素。

汉高祖二年,项羽攻打齐国,在九江征兵。

九江王英布仅派遣将领率领数千人迎接。等到刘邦攻下了彭城,九江王英布也因为声称有病不去辅佐楚国。

项羽从此怨恨英布,派使者指责英布,并要召见他。

英布担心,不愿意去。

下属和领导,有着复杂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自己和领导走得近一点,关系密切一些,这样有利于自己的升职加薪。

另一方面,当看到其他同事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时,又心生嫉妒,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