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召继位,行为淫乱,于定国上书规谏。
后来刘贺被废,汉宣帝刘询即位,大将军霍光兼任尚书事,他上书分条奏请皇上,凡是当时曾规谏过刘贺的大臣都破格升官。
于定国因此而升任光禄大夫,平尚书事,很受重用。几年后,又改任水衡都尉,被破格提升为廷尉。
他为人谦虚恭谨,尤其敬重精通经术的士人,即使是地位低下,徒步行走前来拜访的人,定国都以平等礼仪相待,照顾周全,尊崇备至,因此,受到士人的普遍赞誉。
于定国判案公允,尽可能体恤鳏寡孤独之人,不是特别肯定的犯罪,都尽量从轻发落,格外注意保持审慎的态度。
甘露年间,于定国取代黄霸任丞相,被封为西平侯。
三年后,汉宣帝刘询驾崩,汉元帝刘奭即位,因于定国是在职的先帝旧臣,汉元帝刘奭很敬重他。
当时陈万年任御史大夫,与定国共事八年,两人议论政事没有相抵触的情况。
后来贡禹代替陈万年为御史大夫,与于定国政见多有不和,由于于定国比较明了熟悉政事,所以汉元帝刘奭往往认同于定国的意见。
然而,汉元帝刚即位不久,关东连年遭受灾害,百姓流离失所,大批涌入关内,有人上书皇上把责任推到大臣身上。
元帝于是多次在听朝之日召见丞相、御史,进宫受诏,逐条用职务责备他们,说:“地方上那些狡诈不忠的官吏害怕因捕拿盗贼不力而遭受责罚,任意怀疑加害良民,甚至使无辜之人冤屈而死,有的官吏发现盗贼后,不立即去追捕,却反而拘禁丢失财物的人家,使得后来百姓再受到盗贼的劫掠也不敢向官府报告,因此使得灾祸和恶劣风气逐渐滋长扩展。
老百姓多有冤屈,州郡官吏却不加处理解决,不断有上书鸣冤的人来到京城。
由于二千石的官员选举的下属官吏名不符实,因此,令长丞尉诸官多不称职。
农田遭受灾害,官吏不肯减免其赋税,反而催收其租,以致百姓穷困加重。
关东流民饥寒交迫,疾病流行,朕已下诏令官吏运输粮食,打开仓廪,拿出库藏之物,救济灾民,向灾民们赐发了御寒冬衣,这些措施恐怕不能够维持到春天。
丞相、御史你们打算怎样弥补这些过错呢?
你们都要认真地分条陈述我的过失。定国于是上书谢罪。
永光元年,春天降霜,夏季寒冷,太阳暗而无光,汉元帝又下诏分条责备说:一个从东部来的郎官说那里的老百姓因灾荒父子不能相互照顾。
这些情况丞相、御史你们这些主管大臣为什么隐瞒不报告呢?
或是从东部来的那位官员夸大其词了?
两方面反映的情况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异,我希望了解其真实情况。
收成还尚难预料,一旦有水旱之灾,后果很让人担心。
公卿大臣你们有什么可以防患于未然,或救难于已然的办法没有?请各位以实相告,不要有什么忌讳。“
定国见此诏书,内心惶恐害怕,于是上书引咎自责,并归还侯印,乞求告老还乡。
汉元帝答复说:“您辅佐我治理天下,不敢稍有懈怠休息,国家各种政事,都是由您总揽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现今我汉朝承接着周、秦以来穷困衰敝的局面,民俗教化衰落,百姓缺少礼仪,阴阳失调,灾祸出现,不是单一的原因所引起的,推类考察古之所记圣人言行,尚不敢自己独担过失,更何况是平常之人呢!
我曰思夜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灾难的,还是没能完全搞清楚。经书上说:'如果说天下有罪过的话,那么所有的过错都该归在我一国之主的身上。'
您虽身居要职,又何必独担责任呢?
继续努力监察郡国守相等地方官吏,不称职的不要让他继续在位欺压百姓。
请您继续主持国家大政,力求用尽你的聪明才智,还当努力进食,小心养护身体。
定国于是又上书说病情加重,坚决要求辞官归乡,汉元帝便赐给他四匹马拉的可以坐乘的车、黄金六十斤,罢官归家。
许平君的父亲许广汉,是昌邑(今山东巨野)人,年轻时担任昌邑哀王刘髆的侍从官。后来汉武帝出游,从长安到甘泉宫,许广汉是随驾人员之一,误取别人的马鞍放到自己的马背上,事情发觉,执法者将其定为盗窃,当处死刑,有诏令死刑犯可以选宫刑,于是许广汉便做了宦者丞。
始元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