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趁早考虑赈救百姓的办法,恐怕重责在后。
我充数列卿,辅佐两府是我的职责,所以不敢不尽愚意。“
萧望之、李强说:“先帝圣明有德,有德行的人在位,制定法令贯彻实施,成为长久的规范,一直惦记着边境的安危,所以《金布令甲》说,'边郡屡遭兵灾,百姓饥寒交迫,短命缺寿,父子相失,令天下人等供给军旅的生活费用'。
原都是为军旅突然发生的事件而设施的。
所以说天汉四年,曾经让有死罪的人交纳五十万钱减免死罪一等,豪强吏民任意借贷,甚至做盗贼弄钱来赎罪。
其后奸邪横暴,盗贼群起,攻占城邑,杀死郡守,官吏不能禁止,明诏下派绣衣使者起兵平息盗贼,杀死的人过半数,然后才逐渐停止下来。
我认为这是让犯有死罪的人赎罪的后患。“
当时,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也以为西羌将破,运输足以供应,就否定了张敞之议。
萧望之为左冯翊三年,京师人皆称颂他,于神爵元年迁为大鸿胪。
在此之前乌孙昆弥翁归靡上书,表示要立元贵靡为嗣,要求娶汉公主,结婚内附,叛离匈奴。
诏下公卿议。
萧望之以为乌孙远在西域,相信他们的甜言蜜语,万里结婚,不是好策。
宣帝不采纳其议,于神爵二年派遣长罗侯常惠护送公主(或称少主)远嫁元贵靡。
还没有出塞,乌孙昆弥翁贵靡死,他的侄子狂生负约自立。
常惠从塞下上书报告,把公主留在敦煌郡,亲至乌孙,指责狂王负约,因立元贵靡,回来迎公主。
诏下公卿议,萧望之又表示反对,他说:“不可让公主去乌孙。
乌孙动摇不定,不坚守盟约,其效果可以看到。
先前的公主在乌孙四十年,与前昆弥恩爱不深,边境也因此不安定,这已经被过去的事所验证。
如今公主因元贵靡不能立为王而回朝,从信用来说也没有亏欠夷狄,这是中国的大福。
和亲不停止,征役打仗一定产生,它的原因就在这里。“
汉宣帝采纳了这个意见,此后汉朝不再与乌孙和亲。
神爵三年,萧望之迁为御史大夫。
五凤年间匈奴大乱,评议的人多数说匈奴为害日久,可以趁其乱发兵灭掉它。
汉宣帝召见大司马车骑将军韩增及其他官员富平侯张延寿、光禄勋杨恽、太仆戴长乐等向望之问计策。
萧望之答道:“春秋时晋国的士碦(范宣子)带领军队侵齐,听说齐国国君死了,他就带领军队回国,君子崇尚不讨伐有丧事的国家,以为恩足以使孝子心服,合宜的道德行为足以使诸侯感动。
前单于向往并接受教化,归向善,于是称臣顺服,派使者请求和亲,海内喜悦,夷人狄人没有不知道的。
现在奉行盟约还未到底,单于不幸被贼臣所杀,如果出兵攻打它,这是乘其乱而幸其灾,他们一定奔走远逃。
不趁义动兵,恐怕劳而无功。陛下最好派使者去吊丧慰问,辅佐其微弱的的首领,援救其灾患,以尊重中国之仁义为贵。
如果能蒙恩让他们的首领恢复单于的位置,一定会称臣服从,这是道德中最好的。“
汉宣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终于派兵辅佐呼韩邪单于安定了匈奴国。
这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建议设立常平仓,汉宣帝认为这样很好,可是萧望之却责怪寿昌。
丞相丙吉年老,汉宣帝看重他。
萧望之又上奏说:“百姓贫困,盗贼不停,二千石一级的官员多数才能低下不能胜任其职。三公不是合适的人,所以三光(日、月、星)因此不亮,今年开头日月少光,罪在臣等人。“
汉宣帝认为萧望之意在轻视丞相,于是下诏命令侍中建章、卫尉金安上、光禄勋杨恽、御史中丞王忠,共同诘问望之。
萧望之脱下帽子放到一边对答,汉宣帝由此不喜欢他。
后来丞相司直緐延寿上奏说:“侍中谒者良秉承皇帝的命令去告诫望之。
萧望之只是拜了两拜而已。
良对望之说话,望之故意伏地不起,却对御史说'良的礼节不周。'按照先例,丞相生病,御史大夫当日就要去探望病情;上朝奏事相会于庭中,次第当居丞相后,丞相谦让,大夫才稍进,并且拱手示礼。
今丞相屡病,望之不探问病情,在庭中相逢,与丞相并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