聩不堪,委政母族。
致使以太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外戚集团独揽了朝政大权;
又专宠赵氏姐妹,从而形成了“赵氏乱于内,外家擅于朝”的局面。
汉哀帝死后,王政君之侄王莽连立汉平帝、孺子婴两幼主,其地位历经“安汉公”、“摄皇帝”,表面上几乎就是昔日周公摄政的再次重演。
初始元年,王莽废孺子婴为定安公,正式代汉称帝,建立了新朝,建元“始建国”,西汉在历经214年的统治后终于灭亡。
新莽末年,因其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实际,又触动了上至豪强、下及平民的利益;
加之水、旱等天灾不断,广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鸿遍野。
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大批豪强地主也乘势开始倒莽。
顿时,海内分崩,天下大乱。
刘秀虽名为皇族后裔,但他这一支属于远支旁庶一脉。
刘秀的为人与其长兄刘縯不同,刘縯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豪杰,和南阳的诸多子弟都欲趁乱起兵,欲图大事;
而刘秀则为人“多权略”,处事极为谨慎。
刘秀经过了深思熟虑,见天下确已大乱,方才决定起兵。
地皇三年秋,刘秀到宛城卖谷,与当地人李通及其从弟李轶密谋起兵。
李通计划在材官都试骑士日起事,让李轶和刘秀到舂陵起兵。
十月,刘縯正式打出了“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口号,宣布起义,并派遣亲客,通知邓晨在新野起义,刘秀、李通、李轶等在宛城起义,自己则率七八千人在舂陵起义,自称“柱天都部”,联合新市、平林等绿林军。
十一月,刘秀带领宾客从宛城来到舂陵,时值长兄刘縯会众起兵。
起初刘縯起兵时,宗族都不愿意跟随,纷纷逃跑,直到看见刘秀穿绛衣大冠,惊叹“谨厚者亦复为之”,才安下心来。
刘祉、刘良等也追随起兵。
邓禹年轻时曾在长安学习,与刘秀交好。
更始元年,刘秀巡行河北,邓禹前往追随,提出“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方略,被刘秀“恃之以为萧何“。
邓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既定河北,复平关中“,功劳卓著。
邓禹十三岁时,就能朗诵诗篇,在长安从师学习,当时刘秀也游学京师,邓禹虽年幼,但见到刘秀后就知道他不是一位普通人,就与他亲近交往。
数年后回家。
等到汉兵起,更始即位,豪杰们多荐举邓禹,邓禹不肯相从。
后来听说刘秀安定河北,邓禹就驱马北渡黄河,追刘秀到邺县。
刘秀见到邓禹很喜欢,对邓禹说:“我有封拜官吏的特权,你远道而来,难道是想做官吗?“
邓禹说:“不愿做官。“
刘秀说:“即便这样,想干什么呢?“
邓禹说:“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我得为明公效尺寸之力,垂功名于史册哩。“
刘秀大笑。
邓禹进言说:“更始虽然定都关西,但现在山东没有安定,赤眉、青犊之流,劫辄以万数,三辅一带,往往群聚假借名号。
更始既没有挫败过他们,而他们也不听指挥裁决,各将领都是些庸人崛起,志在发财,争用威力,早晚图快乐罢了,并没有忠良明智,深谋远虑,真想尊重主上安抚百姓的。
四方分崩离析,形势清楚可见。
明公虽然建立了辅佐王室的功劳,恐怕也难成大业。
为今之计,不如延揽四方英雄,务必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伟业,拯救百姓万民的生命。
以公的德才平定天下,是足可以平定的。“
刘秀大悦,因此令左右的人称邓禹为邓将军。
让他住宿在帐中,共同商定策略计划。
等到王郎起兵,刘秀从蓟到信都,派邓禹征发各郡国的“快速部队“,得数千人,令他亲自率领,另去攻拔乐阳县,又跟刘秀到广阿,光武住在城楼上,打开地图,指示邓禹说:“天下的郡国这样多,如今仅得了一个,你以前说以我的德才是足可以平定天下的,为什么呢?“
邓禹说:“现在海内混乱,人们思念明君,就像婴儿思慕慈母一样。古代兴大业得天下的,在于德的厚薄,而不是土地的大小。“
刘秀听后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