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方向攻击梁丘赐军,双方拼死搏斗,激战早饭时,梁丘赐阵脚先乱,士卒溃逃。
甄阜军见状,顿时也失去抵抗的勇气,纷纷逃窜,义军紧追不舍,逃散的官军被逼至黄淳水边,欲渡无桥,欲战无力,被杀或溺水死亡者近两万余人,甄阜、梁丘赐也被杀死。
这一战是刘氏兄弟与绿林军联合作战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不仅消灭了王莽在南阳的精锐之师,而且夺得了大批军器粮秣,更令绿林军上下认识了刘縯兄弟的卓越的军事谋略与指挥才能。
刘縯包围宛城绿林军乘战胜之威,挥师北进,兵锋直指宛城。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严尤和陈茂所指挥的官军。
严尤是新莽朝廷中颇具才干的将领,到荆州后,招兵买马,以原地方军为基干,很快组织起一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在同绿林军的战斗中取得了一些胜利。
绿林军在取得对甄阜、梁丘赐军的胜利后,严尤、陈茂率兵赶来,准备在宛城附近与之进行大决战。
刘縯毫不畏惧,决心全力迎敌。
他“陈兵誓众,焚积聚,破釜甑,鼓行而前”,以必死的决心,必胜的勇气,伴着隆隆的战鼓,督率全军冲锋。
在淯阳城下,与官军展开激战。
起义军以一当十愈战愈勇,斩首3000具。
义军乘胜追击,将宛城团团包围。
刘縯经此战,自称柱天大将军,从此威名远扬。
王莽知道刘縯的名字与事迹后,公开悬赏:凡杀死刘縯者,奖励食邑5万户,黄金10万斤,并赐上公的官位。
同时还下令长安的官署及天下乡亭的门侧堂上一律画上刘縯的图像,每天令士卒射之,以发泄他的仇恨。
后来,王莽还命人随便抓个百姓,就说是刘縯,游街示众后杀掉。
说明刘縯已是一个让他寝食不安的人物了。
刘縯忿让帝位地皇四年正月,绿林军在连续取得对官军的胜利后,队伍发展到了10多万人。
起义军领袖们多数认为,为了便于对整个义军的统一领导,增强对广大百姓的号召力,在更大规模上推进对王莽政权的斗争,应该拥立一位刘氏宗室为皇帝。
当时,起义军中的汉宗室基本上都是舂陵侯的后代,其中以刘縯与刘玄为代表。
起义军将领们在立两者中何人为皇帝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南阳豪杰与王常等希望拥立刘縯,因为在几次对官军的战斗中刘縯已经展示了超人的谋略和卓越的指挥才能。
但绿林军的其他将领则属意于刘玄。
他们对刘縯的威名有点害怕,担心一旦被立为皇帝就不易左右,而刘玄性格怯弱,立他为皇帝较易控制。
王匡、王凤、张卬等人计议已定,然后将刘縯从前线召回,要他在刘玄为帝的问题上表态。
刘縯明白这些人要他同意既定方案,实际上要他放弃自己做皇帝的意图。
他虽心有不甘,但又不便明确表示反对,于是提出暂缓确立皇帝人选的建议。
刘縯此一番暂缓立帝的背后尽管不乏私心,但并非没有道理,反以得到不少将领附和。
张卬看到他们议决的事有可能破产,十分恼怒,拔剑击地,声色俱厉地说:“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二。”
众人看一如此情形,也不敢提出异议了,立刘玄为帝之事就这样定了。
地皇四年二月一日,刘玄在淯水之畔称帝,改元更始,是为更始帝。
刘縯升为大司徒,封汉信侯。
刘縯义取城池刘玄登基仪式举行完毕,刘縯就在南阳豪杰的一片不服声中率部奔赴前线。
这时平林一部在围攻新野,迟迟不能攻克。
守城的新野宰潘临站在城头高呼:“得司徒刘公一信,愿先下。”
不久刘縯率军赶到城下,潘临遂心悦诚服的开城投降了。
另一方面,宛城已被刘縯包围数月,城中人相食,守将岑彭被迫出降,诸将想杀掉岑彭,刘縯反对道:“彭,郡之大吏,执心坚守,是其节也。今举大事,当表义士,不如封之。”
刘玄接受他的建议,封岑彭为归德侯。
六月,刘玄迁都宛城,该城成为更始汉政权的临时都城。
就在刘縯攻下宛城三天后,刘秀在昆阳城下大破王莽精兵40余万,是为昆阳之战。
氏兄弟无论在起义军中还是在敌人那里,都赢得了超出其他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