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汉朝四百余年 > 第伍部:粉饰太平 第22章 苦难的童年

第伍部:粉饰太平 第22章 苦难的童年

帝告诫他说:“要好好地对待上级官员,不要损坏自己的荣誉。“

任延回答说:“我听说忠臣不随便附和,随便附和的臣子不忠诚,坚持正义,维护公利,是臣子应有的品德。

上下附和,并非陛下之福。

要我好好地侍奉上级官员,我不能接受您这个指示。“

对于任延的“犯颜忤旨“,光武帝并未因此而发天威之怒,他冷静地倾听这逆耳之言,虚心地接受了任延的批评,极有感慨地说:你的话是对的。

东汉建立伊始,匈奴、羌、鲜卑、乌桓、蛮(夷)等少数族就对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与破坏。

刘秀在“柔道“思想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少数族,因时因地制宜,一改汉武帝以来对少数民族的征服和王莽的大民族主义,从休养生息的总方针出发,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的是友好、友善、自治、互助的的政策,属于以德治边。

这些政策成功地缓和了民族矛盾,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

通都大邑商业繁荣,商人的足迹远至西域和国外。

建武二十一年,西域鄯善、东师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

鉴于王莽的教训,光武帝,一改汉武帝以来对少数民族的征服和王莽的大民族主义,从休养生息的总方针出发,确定了自己的一套民族政策,从而为东汉王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比如实行“逸政“安边,不妄开战端;着眼于合作发展,实施扶持政策;试行“以边制边“,采取“自治“政策等。

从主流上看,光武帝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的是友好、友善、自治、互助的的政策,属于以德治边。

这些政策成功地缓和了民族矛盾,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

通都大邑商业繁荣,商人的足迹远至西域和国外。

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有大度,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帝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乐此不疲。

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范升,东汉山西代县人。他是东汉初年较为著名的经学家。范升幼年时丧失父母,生长于外祖父家中。

范升的青年时期,正处于西汉末年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宁的时期。

其时,青徐一带的农民起义已经发展蔓延,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即将爆发。

但王莽政权还在力图维护自己的统治,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大批征发兵力,攻打周边少数民族。

另一方面,为了标榜自己的贤明,还在不断笼络文人学士。

故此时范升被王莽政权的大司空王邑征用,引为汉曹史,辅佐王邑制定政策。

范升很了解全国的局势,曾专门写了一份意见书,指出当时的危险不只来自外族,而主要来自国内。

他指出,当时全国的形势已是田地荒芜,粮价腾跃,吏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的烈火已经燃烧起来了。

他奉劝王莽政权迅速改弦更张,并以十分急切的心情,表示要亲自见到王莽,陈述自己的意见。

但利令智昏的王莽政权非但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反而认为他在危言耸听,遂把他送上巡视地方的车子,将他送到上党,说是让他到那里巡视。

其时,刘秀的起义军已经占领上党,范升遂留在了起义军中。

因为范升枉当时有一定的学术声望,而且颇懂政治,所以东汉建立以后设立经学博士时,他与粱恭等人被刘秀立为《易经》博士。

他很谦虚,认为自己比粱恭年轻,又不比粱恭经学深明,曾上疏要求更换他人。

刘秀因此更看重他,多次下诏引见,“每有大议,辄见访问。“

自西汉以来,一些懦生就以讲经为名,把自然界出现的一些怪异现象与人事的安危祸福联系起来,用经学的条文加以解释论证,后人有称这种懦术为“天人之学“的。

这种风气,在齐地尤盛。特别是对于《易经》的讲究,更把它当作占卜未来吉凶安危以及重大政治变动的卦书来看待。

刘秀建立后汉后,不少儒生就大言吹嘘,说这是他们早已予料和推断出的事情。

刘秀虽然不信这种胡说,但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很推崇这种君权神授的现点,所以,到东汉时期谶纬之学更盛行起来。

刘秀还企图把一些专门研究“天人之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