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汉朝四百余年 > 第伍部:粉饰太平 第33章 夜梦金人

第伍部:粉饰太平 第33章 夜梦金人

任他为晋城的县令。

鲍昱到任后,平定了那里的局势,开通了上党通高都的道路,因此而有了名声。

后来,被调任河南泌阳县的县令。

沘批阳县任上,鲍昱爱护百姓,亦有仁爱之声。

沘阳人赵坚固杀人而被监禁,其家尚有70岁老母和新娶之妇。

他的老母求见鲍昱,诉说苦情,要求为赵家留一根苗,鲍昱同情这家人的处境,但又不能越法纵放赵坚,便让赵坚的妻子来到狱中,与赵坚宿居而怀上身孕。

正因为这样,他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沘阳地属荆州,鲍昱的政绩受到荆州刺史的重视,上奏朝廷。

于是,在光武帝中元元年升迁至司隶校尉。

汉明帝初年,又出任汝南太守,明帝永平十七年代王敏为司徒,至汉章帝建初四年又为太尉。

鲍昱一生从地方到中央,不断升迁,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老百姓的利益。

他在地方上,能够为百姓兴利除弊,创造条件,恢复发展生产。

他在任汝南太守时,那里曾因西汉末年战争的影响,水利失修,多所废弃,至东汉初,陂地仍然“岁岁决坏,年费常三千余万。“

经他上奏朝廷,拨款整治陂塘,“作方梁石洫“,即用石砌筑渠道,再筑以水门,成永久性水利工程,使那里“水常饶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

同时,他还善理狱讼,能够依照法律,公平合理地处理一些繁难大案。

东汉初年,由于战争刚刚平定,法治尚不健全,所以不少案件的处理,往往随心所欲。

光武帝刘秀也曾说过,当时的情况是“大狱一起,冤者过半“。

面对这样的现实,鲍昱十分注意谨慎地处理地方和中央的荆狱。

他在汝南时,因楚王刘英谋反,仅涉及在汝南的人就有千数,都被杀头或监禁。

后来,他在朝中为司徒,主管刑狱。

建初元年,适逢太旱,章帝问他如何消灾,他便乘机进言,说这是冤狱不平所致,要求“蠲除禁锢,兴灭继绝,死生获所。“

章帝同意了他的建议,释放了无故被囚禁的人。

鲍昱谨守职责,从不越权谋私,欺下惘上。

他在做司隶校尉时,光武帝刘秀曾诏他在招降胡人的露布上加封自己的印章,签注姓名。

可按照当时的规定,类似这样的露布是由司徒签署盖印的,光武帝让鲍昱签署的目的,只是要让人知道他自己善于对待忠臣,使前司隶的儿子又做了这个官职。

但鲍昱认为这是违反常规的怪事,很不情愿接受。所以,范哗说他在职“奉法守正,有父风“。

总之,鲍昱一生治理地方,有仁爱之政,位在朝廷,又能奉法守正,使讼狱息平。

这不仅在当时为东汉政权的巩固有着现实意义,而且,对后来的人们也有借鉴意义。

虞诩,河南省鹿邑县人,东汉时期名臣,举孝廉出身,接受太尉张禹征召,起家郎中。

外放朝歌县长、怀县令,平定朝歌叛乱。

迁武都太守,以增灶计大破羌军,安定武都,政绩卓然,深受爱戴,历任司隶校尉、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职,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多次得罪权贵。

虞诩的祖父虞经,任郡县的狱官,办案公正,存心宽厚,推己及人。

每逢冬月案件上报时,常为之流泪。

曾说:“东海的于公高筑里门,而他的儿子于定国终于做了丞相。我治狱六十年了,虽比不上于公,也许差不多吧,子孙为什么不能做九卿呢?“

所以为虞诩取字升卿。

虞诩后成为孤儿,孝顺的奉养祖母。县里推举他为顺孙,陈国国相十分赞赏他,想要召他为吏。

虞诩推辞说:“我的祖母九十岁了,没有我,就无人奉养。“

国相才打消这个念头。

后来虞诩的祖母逝世,他在服丧期满后,被太尉张禹征召,授任郎中。

永初四年,羌胡作乱,蹂躏并、凉二州,大将军邓骘认为军情紧急,不能兼顾,想要放弃凉州,集中力量对付北边。

于是召集公卿商议,邓骘说:“这就好比衣服坏了,坏一件补另一件,还可以有一件完好的。如果不这样,将是两无所保。“

众人都附和他的意见。

虞诩听闻后对李修说:“据说众人决定放弃凉州,在我看来,这不合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