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汉朝四百余年 > 第陆部:帝国飘摇 第3章 燕然勒功

第陆部:帝国飘摇 第3章 燕然勒功

世界搅得天翻地覆,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

窦宪恰似传说中的那只蝴蝶,翅膀的一下扇动,无意中促成了遥远国度的狂风暴雨——这场暴风雨倾泻在近三百年后的欧洲。

窦宪在历史上留下过种种劣迹,在古今文人墨客眼中被公认为是东汉外戚专权的祸首,因而备受贬斥,以致于他的历史功绩也几乎被其罪过所掩盖了。

其实,客观地分析窦宪的一生,其有些行为虽令人愤慨,但他对东汉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是应该肯定的。

作为当时无可争议的优秀将领,他统率汉朝大军,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和金微山,登燕然山,刻石勒功,逐北单于,迫其酉迁。

他的威名震撼了大漠南北,他所奠定的中国北疆新格局,既是东汉光武、明、章三代的凤愿,是中国边疆统一和中华民族融合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渴望和平的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所以窦宪的历史功绩是不应抹杀的。

其次,从军事史的角度上看,窦宪作为指挥东汉第二次征伐北匈奴战争的汉军统帅,成功地组织实施了稽落山之战和金微山之战等重大战役,在中国军事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窦宪用兵,善于针对敌军弱点,及时掌握和准确判断敌军的动向,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方针,调遣优势兵力与敌主力决战。

如汉三路大军汇集琢邪山后,窦宪根据北匈奴势力已大大削弱,不敢与汉军正面交战的状况,派出精骑万余,向北单于庭所在地稽落山一带运动,迫使北匈奴主力出战,并一举将其击溃。

此役后,窦宪继续主动出击,盯住北匈奴主力不放,又先后在河云北、金微山取得重大战果。

窦宪在作战中,十分注意扬长避短,根据汉军准备充分、装备精良、兵力集中,但深入大漠、远离后方、不宜久战的优弱点。

以及北匈奴虽行动飘忽、反应快速,但力量薄弱,惧怕决战,且有大量老少部民拖累的实际情况,采用长距离奔袭、迂回包妙等战术,往往轻装疾进,速战速决。

如包抄、夜袭河云北,长途奔袭金微山,均收到了出敌不意、以奇制胜的效果。

同时,一旦逮住战机,便不轻易放弃,每次击溃敌军后,均穷迫猛打,不让敌人有喘息机会,尽量在追击中歼灭敌人。

然而,多少年来一提抗击匈奴,人们往往只知有卫青、霍去病,不知有窦宪。对于窦宪功成身败的悲剧性结局,人们未免把窦宪后来的行为看得太重了,颇有点为其打抱不平的意思。

卫青、霍去病,连年征战,未胜单于,但因为他们以身名自终,世称良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