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汉朝四百余年 > 第陆部:帝国飘摇 第19章 最后的摊牌

第陆部:帝国飘摇 第19章 最后的摊牌

邕的才学,对他非常客气,一遇举行宴会,往往令蔡邕鼓琴助兴,蔡邕也有心出力。

但董卓性格刚愎自用,蔡邕恨自己的话很少为董卓采纳,对堂弟蔡谷说:“董公性格刚烈而容易作恶,终究不能成事。我想东奔兖州,但是道路太远,不易达到,打算暂时逃到山东地区看看,怎么样?“

蔡谷说:“您的容貌与普通人不同,在路上走,看的人云集,这样,想躲起来,难啊!“

蔡邕才打消了这个主意。

初平三年,董卓被诛杀,蔡邕在司徒王允坐上,不知不觉说起董卓来,并为之叹息,脸色都变了。

王允勃然大怒,呵斥他说:董卓,是国家的大贼,差点倾覆了汉室。

你作为臣子,应该一同愤恨,但你却想着自己受到的礼遇,忘记了操守!

现在上天诛杀了有罪的人,你却反而为他感到伤痛,这难道不是和他一同作为逆贼吗?

并随之将蔡邕收押交给廷尉治罪。蔡邕递上辞表道歉,请求受到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以求继续完成汉史。

士大夫大多同情并想要救他,没有成功。

太尉马日磾听说后,急忙前往对王允说:“伯喈是旷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汉朝的事,应当让他续写解决后边的历史,让它成为一代重要的典籍。而且他忠诚孝顺的名声一向显著,获罪也没有缘由,杀了他岂不是会丧失威望吗?“

王允说:“过去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国家中途衰落,政权不稳固,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写文章。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

马日磾离去后告诉别人说:“王允大概不能长久于世吧。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纲纪;写作,是国家的典籍。废弃了纲纪与典籍,难道还能长久吗!“

蔡邕于是死在了监狱里。

王允后悔了,想阻止杀他却来不及了。

当时蔡邕六十岁(《后汉书》误作六十一岁)。

群臣和士人没有不为他哭泣的。

著名经学家郑玄听闻蔡邕的死讯后,叹息说:“汉朝的事,谁来考定啊!“兖州、陈留郡间都画蔡邕的像来纪念他。

王允,山西祁县人。东汉末年时期大臣。

出身太原王氏,世代官宦。举孝廉出身,司徒高第征为侍御史。出任豫州刺史,勤政爱民。

斗争中常侍张让失败后,去官隐居。

中平六年,大将军何进掌权之后,辟王允为从事中郎,迁河南尹。

董卓拥立汉献帝即位后,王允代替杨彪,拜太仆、尚书令、司徒,密谋刺死董卓,联合吕布共同执政,日益骄傲自满。

王氏家族是山西的名门望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

王允天资聪颖,独具慧质,深受上辈们的喜爱和赏识。

在他们的影响和熏陶下,王允自小意气非凡,立志长大后不仅要继承和发扬父辈的传统,而且还要心忧国家,有益于东汉社会。

为了实现这一志向和目标,王允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素质的修养。

虽出生豪门世族,但他并不迷恋奢侈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而是充分利用家里的优越环境,饱读诗书和泛阅经传。

少年时期,王允就已经成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远近文人学士都对他刮目相看。

习文章、阅经典之余,王允还坚持习武强身。

他崇慕卫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气度,同时也佩服他们誓死卫国的精神。

认真不懈的文修武练不到数年,王允便出落为一名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

由于出生上层士族世家,平日除了习文练武之外,王允也经常跟随父辈们出入官场,结交许多世家名士。

而且,王允更愿意与下层人民接触,因为这样更能接近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经验。

一时之间,少年王允不仅在同辈中间脱颖而出,而且在整个山西也已经小有名气。

19岁那年,王允被推举为郡吏。

任职不久,便遇上一件极其复杂棘手的事情:山西晋阳地区有一名叫赵津的小黄门,依仗自己的主子是朝廷当权宦官,便在当地横行霸道,为所欲为。

百姓慑于赵津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允得知这一情况后,气愤地对手下衙吏们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此为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