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老虎,却害怕吃人肉,那算什么老虎?现在不杀杜畿,必有后患。”
卫固却犹豫不决。范先为了警告、威胁杜畿,陆续杀害了郡主簿等三十几位下属官吏。
杜畿呢,此时一味地装孙子,唯唯诺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
卫固见杜畿软弱可欺,也就取消了杀心,对范先说:“杀了他,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会招来世人的唾骂,说我们杀害长官。看样子,我们是能控制他的,还是留着吧。”
范先同意了,于是举行上任典礼,奉杜畿为河东太守。
杜畿为了进一步麻痹卫固和范先,郑重地表态:“卫氏、范氏是河东的名门望族,郡里的大小事务,全要仰仗你们二位,我只是坐享其成罢了。但是,国家有国家的规矩,上下级的礼节不能废弃,有什么事,大家要一起商量才是。”
卫固和范先都表示同意,杜畿于是给他们正式的任命,以卫固为都督,兼任郡丞和功曹;而全郡三千多名将校士兵,全由中郎将范先统领。
这等于是把全郡的实权全都给了卫固和范先。
这两人放了心,便不再提防杜畿。
杜畿能够在刀光剑影中保全性命,除了自己的智谋外,钟繇的外部支持也不可忽视。
钟繇和夏侯惇即将到来的大兵,使卫固和范先不敢在短期内向杜畿动手。
瓦解豪强卫固、范先既然掌握了河东的实际权力,为了自己以后的安全,也为了在乱世中有所作为,他们就必须扩大军队。
杜畿呢,不能公开反对,就用了一个阴损的招数,对卫固和范先说:“如果你们想干大事,就必须争取民心,让百姓支持你们。现在公开征兵,百姓们肯定认为快要打仗了,心里害怕。兵还没有征到,百姓们就先逃亡了。不如动用钱财,不动声色地,陆续招募士兵。百姓们谁想要钱,谁就来当兵。”
卫固、范先两个大家族,都是很有钱的,就同意了这个办法。
招兵时,各处的将校,为了多吃空饷,都大肆舞弊,多报名,少招兵,乱哄哄地闹了几十天才停止。
卫固和范先花了许多钱,实际上没有征到多少兵。
接着,杜畿又给卫固出了一个歪主意,他说:“人都是最顾家的,咱们手下这些将校掾吏,平时回不了家,心里都很埋怨。不如给他们放放假,有事时再召集,也不会太困难。这是团结人心的一个办法。”
糊涂的卫固为了收买人心,又同意了。
这样,卫固和范先的心腹爪牙就被杜畿成功遣散了。
而杜畿本人,私下里又做了许多说服工作,悄悄团结了一批支持自己的人。
不久,河东郡周边地区的战乱就开始了。
白骑军进攻东垣,高干军进入濩泽。
各郡的情况都比较糟,上党郡,各县长吏被杀;弘农郡,太守被囚禁。
而在河东郡,卫固等人准备起兵响应高干,但将校已散,匆忙之间召集不起来。
太守杜畿呢?
知道各县会支持自己,便带领亲信数十骑,逃离郡城,找了一处坚固的县城拒守。
全郡各县吏民纷纷向杜畿那里集中,团结应变。
几十天内,杜畿就召集了四千多人马,实力雄厚。
卫固和范先带着自己的兵,伙同高干和张晟的部队进攻杜畿,不能取胜,又跑到各县抢掠,也没有什么收获。
不久,曹操派的大兵到来,高干和张晟败走,卫固和范先被杀。
在杜畿的建议下,卫固和范先的党羽被曹操赦免,回家各操旧业。
河东郡的局势,就算是平定了。
河东郡没有经历太严重的战乱,早早地安定下来,人口、财产损失都不大。
杜畿便开始行使其太守的权力,带领百姓恢复生产。
为政有道杜畿的为政之道,结合了儒、道两家的特点,既宽惠爱民,又清静无为。
就以诉讼来说,他秉承孔子“必也无讼乎”的观念,尽量地为百姓讲道理,做说服和调解工作,不厌其烦,劝涉讼的百姓回家反思,寻求解决之道。
如果不能服气,可以再到官府,听太守讲道理。
这样,就激发了百姓的良知,父老们都自责道:“有这样爱民的好太守,我们为什么不听他的教诲呢?”
于是,百姓之间的纠纷、诉讼越来越少,社会也安定了。
杜畿经常到下属各县巡视,发现有孝子、贞妇、顺孙,就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