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山风拂面 > 第14章 欢度除夕

第14章 欢度除夕

帮忙扎火把,而且一定要扎成全村最长最大的火把才行。火把用的基本材料是易燃和久燃的玉米秸秆和麦草,这些东西每家每户几乎都取之不尽,用这些材料扎火把可想而知元宵节主要庆祝的主题自然就是“丰收”了。

村里有孩子的人家就有火把,就是孩子较小或孩子没在家的个别家户也会大方地背来一大捆干柴,提前放在燃烧地点供大家烤火取暖。

全村的孩子们把扎好的火把高高兴兴地扛在肩上,就前往村里的土大场里集合了。

这时,村里的一些大人们和一帮年轻人就会敲锣打鼓带领着孩子们去“游火把”,火把手在前,锣鼓手在后,当然大部分年轻人也都有自己的火把。

游火把的路线是固定的两条路线,十四的晚上走一条,十五的晚上走一条。这两条路线很巧妙地避开了易发生火灾的草坡山林,而是基本上沿着田野边没树的道路走的,从尤小涛记事起,这两条路线就是如此,追溯其历史渊源,已经无从知晓,大概是尤家村有田地以来就有了。

到达路线起点的时候,大人们开始祭拜山神和土地,烧纸上香,祈求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等这些程序结束了,孩子们就可以把火把点燃。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从田野边上往前走,走得过程中还会不停地挥舞耍弄手中的火把,在大场里等着“迎灯”的大人们,就会看见远处一条若隐若现的火龙在黑夜里飞舞。尤小涛几乎每年都会和小伙伴去游火把,但随着年龄增大,他有时也会加入到锣鼓手的行列里去浑水摸鱼。

第一个跑回来的火把手带头把燃着大火的火把扔到场地中央,后面紧跟着的火把也一个接一个地将其扔在了一起,他们从田野里归来,这预示着他们迎来了新的希望和收成。

这几十把火把和先前已经在场地中央点燃的柴火便堆出了一个超大的篝火堆,巨大的火苗熊熊燃烧着直穿黑夜,温暖明亮的火光几乎照亮了所有村民的脸,此时天边也正好升起一轮巨大的明月,它的光辉和火光交织在一起,标志着元宵节的到来。

此时全村所有的男女老少都聚齐了,就连怕冷的老头老太太也会颤颤巍巍地来到这大场地里的大火边上凑个热闹,烤一烤这温暖无比的“年火”。在这寒冷的冬天里,有这样一堆大火可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这温度几乎烤得人们都流汗了。

当大火燃得正旺的时候,“说四句”的人物便登场了,此时锣鼓手便要有节奏地进行敲打,以便配合他喊叫的韵律,周围的人也要一起配合,他喊一句,人们就要大声答应一句“哦!”。每年“说四句”的人基本上都是那一位有经验的老人,但偶尔也有个别胆大的年轻人会从人群中窜出来像模像样地闹上几句,只逗得众人哈哈大笑。锣鼓一停,“说四句”的人就要开始喊,虽然其词句可以临场发挥,但尤小涛常听到的流传至今的几句是这样的:

正月里呀正月正,

正月十四去迎灯,

迎是迎的什么灯?

迎是迎的五谷神。

长的洋芋像大罐,

长的玉米像牛角,

长的黄豆像连扇,

长的麦子像老林,

迎得老的增福寿,

迎得小的享太平。

话音一落,锣鼓喧天,掌声齐鸣,欢声雷动,人们在这样轻松热闹的气氛里过完了第一天的元宵节。

第二天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和正月十四晚上的活动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游火把的路线不同而已。

可如此欢乐的篝火大集会,如此富有乡土气息的传统元宵佳节,在这一年又一年的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已逐渐被湍急的生活洪流给淹没了。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尘世的变迁,很多年轻人为了生活早在正月初几就已背井离乡,到元宵节的那一天,尤家村里的年轻人已经所剩无几,纵然留在家里的人们还会照常过,但那热闹欢腾的气氛却早已不在。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哀的事实,原本意义非凡的元宵节,现在却已逐渐淡化出了人们的视野。

现在,人们都觉得新年是如此的短促,都觉得过年只过两天,也就是三十和初一,到了大年初二的时候,年就过完了,这种意识在城里人心中感受颇深,因为腊月二十九放假,大年初五就要上班。而现在,就连生活节奏稍慢的农村里也有这样的风气了——几乎所有人都忘记了过年还有个元宵节呢!

随着最后一天元宵节的结束,寒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