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 243.第243章 盛世

243.第243章 盛世

兄在这儿!”

未等神情错愕的赵过反应,也未等周围眼神热切的人上前攀谈套近乎,一队禁军便分开人群,宦者令径直走到赵过身前,笑眯眯道:

“赵郎君,陛下已在宫中备好酒宴,特意命咱家来邀,请吧。”

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可落在地上,引起的波澜却比先前唱名强烈百倍!

陛下设宴邀请?

这是公卿才有的待遇吧?

北宫门外忽然从喧哗的顶峰,瞬间降至寂静的谷底,在场之人无一不张大嘴巴,瞠目结舌。

被众多火辣目光注视的赵过,一时只觉双耳嗡鸣、热血冲头、浑身战栗!

晕乎乎的他都不知道之后自己说了什么,只知道跟着一脸笑眯眯的老太监入了宫。

等他走后——

轰!

鼓噪声陡然炸开!

兴奋、震惊、不可思议的交谈,遍布整个北宫门前。

到了这时,大家才意识到一个问题——开科取士,似乎比征辟、察举,比所有人认知的,要重要得多!

科举前三名都被请入了宫,赴天子宴。

而余下的榜单虽然换成了一位光禄寺官员唱念,层级看似是降低了些,但由于前三名受到的礼遇太高。

众人的热情不减反增!

每当一位登科进士被念到名字,人潮中就会翻起一阵欢腾,随着北宫门外的场景传播出去,也有更多人聚拢而来。

百姓看热闹,官员,就是看门道了。

许多京官在听闻皇帝对科举前三名的待遇后,顿时捶胸顿足、悔恨交加,相似话语在京城各地泛起,诸如:

“哎呀!”

“早知陛下如此礼遇,何需等同僚举荐我儿?”

“我家子弟长于经学,岂不比那什么小吏、农家子更加优异?”

“唉!”

叹气归叹气,事已至此,他们也只能羡慕嫉妒恨。

不过,有以上情绪的官员,大多数品阶都位于中底层,真正的高层公卿,惊讶、感慨或许有。

但让自家子弟上场、我去我也行的想法,他们是万万没有的。

他们知道。

世家子、勋贵子、公子上去,也抢不过那几位,因为皇帝陛下不要!

陛下就要赵、刘、丙三人!

此次科举前三名,乃至后世科举状元、榜眼、探花的名次,在这几位才华大差不差的时候,真正决定他们排行的,其实是才华之外的因素。

比如皇帝喜好、政治主张、身份背景等,甚至于,是相貌!

当然了。

大汉第一次科举选士,并没有考虑过相貌的因素,但前几种,每一个都触及了!

赵过,首先他是农家子,出身寒微,选他为状元,就是在立标杆,立给天下所有寒士的标杆。

其次。

赵过献策农事,皇帝选他,也是体现重农的国策,在大汉朝的任何时刻,重农,都是绝对的政治正确!

皇帝也不能免俗!

BUFF叠满的男人,想落选都难呀……

再说榜眼,刘德,这位显而易见,宗室子弟呀,还有真才实学,若非皇帝顾忌点脸面,把第一名按在他头上都不过分吧?

最后,就是探花丙吉。

鲁国人,擢拔他同样是立标杆,立给所有诸侯国人的标杆。如果说当年的左官律是‘堵’,今天的这一幕就是‘疏’,皇帝在告诉各诸侯国的臣民:

“不要效忠诸侯王啦,都来朝廷!”

“朕给高官厚禄——”

除了丙吉的鲁国人身份,他熟习律法也算一个加分项,除此之外,还有吗?

有!

丙吉算是‘当庭策问’的直接受益者,他在宣室殿问对时,曾说过一句:

“有关告缗,地方官吏瞒报、不报,臣建言……”

他后面建言了什么不重要,他把地方上欺瞒皇帝的事情,告知了皇帝,这一行为,非常重要!

刘彻当时听完,立即便让宦者令将丙吉考卷挑出。

他要重用此人!

此时再回头看看,京城官员的子嗣冲进科举考场,真就能大杀四方、勇夺桂冠?

不见得。

堂堂公卿之子东方敬,连宣室殿的门都没摸到,旁人来了也只有当陪衬的份儿……

不过。

没有入殿试,不代表东方敬落榜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