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106节 朱知府的指点

第106节 朱知府的指点

江西人,探花叫陶望龄,浙江人,此三公都来自东南。整个大明一朝,一共出了90位状元,来自南直隶(江苏、上海、安徽)的最多,高达23位,其次是来自浙江的,高达20位,接下来是来自江西和福建的,分别是19位和11位,再接下来几省都是个位数,这前四强状元大省即东南地区,合计出了73位,占总数的81%之多。东南文教远超过别地。

心头感激无比的夏华恭恭敬敬地向朱知府行了三叩首大礼:“学生多谢大人指点。”

朱知府坦然地接受了夏华的大礼,然后推心置腹地道:“公玉,不管你以后考了多大的功名、当了多大的官、过了多少年的岁月,切记,你当官是为了报效国家、造福黎民。我辈读书人,读圣贤书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切切不可忘记本心啊!”

夏华郑重庄严地道:“学生永不敢忘。”

辞别朱知府后,夏华三人离开了府城,前往太平县河口镇,拜见了于先生,也见到了离开成都后分别的于悦。于先生高兴得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十几岁,他双喜临门,儿子考上了贡生,教过的学生考上了举人,都让他骄傲不已,也为夏华的这份不忘师恩的心而欣悦开怀。

心情特别好的于先生当晚和于夫人在家里准备了丰盛的晚饭招待夏华,师生推杯换盏,喝得一醉方休——夏华不喝白酒,但这年头的酒普遍度数不高,他喝得下——于先生对夏华说了很多心里话,意思是夏华现在的学问和“学历”都已经超过他,他没什么可教夏华的了,只希望夏华继续努力上进、谦虚谨慎不要骄傲,在新的求学道路上不要闭门读书、故步自封,要多出去走走看看、跟别人多交流,等等,都是一些人生路上过来人的经验。夏华连连点头。

次日早上,夏华三人前往六合村,一到村口,全村为之沸腾,看到夏华的孩童们纷纷拍手大叫:“夏大郎回来啦!文曲星回来啦!举人老爷回来啦!”这个爆炸性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六合村。

举人是什么?是县官级的才子,一个县平均几年都难出一个,放在府城,举人都很少,放在县城,举人能跟县太爷称兄道弟,放在镇上,镇长都要对其低声下气、唯恐怠慢得罪了,放在村里更是“神仙一样的大人物”,足以成为这个村持续几十年被村民们挂在嘴上的荣耀。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刘里长红光满面地带着村里所有上了年纪并且还能动弹的长辈长者们毕恭毕敬地出村相迎,不光是他们,全村的男女老少齐齐出动,争相一睹举人老爷的风采。整个六合村就像过年一样热闹喧哗,刘里长等人满脸堆笑、诚惶诚恐,明明都是胡子一大把能做夏华爹、爷爷甚至太爷爷的人了,却在夏华面前点头哈腰,孩童们一窝蜂地围着、跟着夏华一边拍手一边又蹦又跳、又喊又叫,男村民们看夏华时的眼神里充满了敬畏和艳羡,女村民们看夏华时的眼神里充满了惊叹和仰慕,特别是其中的少女们、大姑娘们、小媳妇们,看夏华时的眼神无不水汪汪,继而又想到什么或看到了夏华身边的秦良玉,纷纷黯然了下去。

“恭迎夏大…夏举人老爷!”快步迎上来甚至因为腿软走得太急所以差点儿摔了跟头的刘里长激动得浑身发抖,嘴唇也发抖,说话哆哆嗦嗦着向夏华弯下腰行了一个礼,他的眼神就像高烧病人一样闪烁着炽热的火光。

“恭迎夏举人老爷!”现场的村民们纷纷跟着刘里长一起向夏华弯腰行礼。

夏华笑着向刘里长欠身回了一礼,又向村民们拱手一圈回了礼:“刘伯、诸位父老乡亲,劳烦大家特来迎接我,请不必多礼。”

“应该的,应该的…”刘里长搓着手,激动得不知道该说什么。

夏华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双方都没有经验,夏华以前没当过举人,刘里长等人也从未想过本村会出一个举人,各种礼数他们完全不懂,仓仓促促的,只得吩咐村里人和家里妇人赶紧杀猪宰羊、不惜血本地准备一顿最好的宴席。

“不用,不用,”夏华连连推却,“我这次回村只是祭拜我爹娘和夏家祖宗的。”

“当然,当然,”刘里长擦着眼泪,“你爹娘看你考上了举人老爷、有了这么大的出息,在地下可以彻底地安心和放心了,夏家的祖宗也会以你为荣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