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场大变,即便后来的明穆宗给夏言平-反昭雪并赦免了夏家人,但夏家人也心灰意冷并对官场充满恐惧,自此,夏家人基本上无心参加科举、再入官场,夏星河就是这样的。因为家学渊博,所以夏星河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他的才学,考个举人是不难的,但他深感官场险恶,觉得“当官没意思”,同时,他也不像陶渊明那样隐居避世只顾自己洒脱,渴望能为天下苍生做点事的他通过别的办法实现自己的抱负:研究农学。
夏星河的奋斗理念是“民以食为天”,他认为,对天下苍生来说,没有什么比吃饱肚子更重要的了,只要老百姓都能吃饱肚子,天下自然太平,因此,农学是关乎国本根基的大事,那么,如何种植好农作物?如何合理地在不同地域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如何让农作物的粮食产量达到更高?这都是非常重大的研究课题。把《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等古今各种农学著作研读得滚瓜烂熟后,夏星河开始把满腔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他跟李时珍一样,走遍大江南北,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李时珍是为了研究药材,他是为了研究农作物。在山东兖州府,夏星河认识了李志远,两人结为好友,李志远后来投靠了卢家,当夏华和卢泰打算种植烟草、急需通晓农艺的人才时,李志远想到了夏星河,随即写信给他,邀他也来为夏华和卢泰效力,夏星河得知夏华和卢泰在实验种植一种“经济效益很高的海外农作物”时,当即产生浓厚兴趣,欣然前来投奔,成为夏华和卢泰种植烟草的“首席农艺师”。
种植烟草固然重要,但夏华打算让夏星河去做的事更重要,并且,夏星河在为夏华和卢泰实验种植烟草时带了一批徒弟,他不在时,他的徒弟们可以胜任他的工作,不会影响到夏华和卢泰的烟草发财大计。
实际上,这个时代有一位非常著名、非常杰出的农学家,正是徐光启。夏华大可拉拢徐光启为他办事,但在考虑再三后,他放弃了这个念头,一来,徐光启不只是农学家,还是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学家、火器学家、翻译家,夏华把徐光启拉拢来为他专门从事农学,显然会束缚徐光启以后的发展,二来,人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进行干涉的话,本是歪才的人物可能会成为英才,本是英才的人物可能会长歪,夏华要是干涉徐光启的成长过程,万一弄巧成拙地导致徐光启最终没能成为大科学家,怎么办?很多事,必须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三人就座后,夏华看着夏星河,单刀直入地直奔主题:“星河兄,我知道你的奋斗理想是天下人都能吃饱饭,我也有这个理想,想要实现这个理想,需要多管齐下,比如,要想方设法地增加庄稼的粮食产量,要想方设法地解决不利于庄稼生长的洪涝、干旱、虫灾、疾病,再比如,可从海外向我华夏引入高产量的异邦农作物。咱们华夏固然是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世界更大,在海外诸国,有很多动物、植物、农作物都是我华夏没有的,不管是张骞出使西域,还是丝绸之路的开辟,都极大地加强了我华夏和海外诸国的交流,既让海外诸国受益得利,也让我华夏受益得利,黄瓜、丝瓜、扁豆、茄子、菠菜、葡萄、西瓜、甘蔗、胡萝卜、胡椒、核桃、石榴、芝麻、大蒜、生菜、无花果、绿豆、芦荟…还有棉花和玉米,这些植物都是我华夏本来没有的,一代代的先辈把它们从海外引入我华夏,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造福了无数人,你说是不是?”——华夏后世的瓜果蔬菜里,带“胡”字的基本上是汉朝时引入的,带“番”字的基本上是明朝时引入的,带“洋”字的基本上是清朝时引入的。
夏星河连连点头:“对!对!”
不说瓜果蔬菜,只说粮食农作物。华夏本土原产的粮食农作物被统称为“五谷”,即麦、稻、黍、稷、菽,很早前,麻也属于五谷,但因为有了新的粮食作物取代了它,加上它不太好吃却可以做成衣服,所以它不再被归入食物,而是被归入做衣服的材料。宋朝前,华夏的土地种植华夏原产的粮食作物,只能养活大约8000万人,一旦超过这个临界值,华夏就会爆发饥荒,继而天下大乱,战乱导致人口锐减,重新使得粮食够吃,然后再进入“太平时期”,如此不断循环,使得改朝换代不断发生。
宋朝时,华夏人从海外引入了一种高产量的粮食作物叫“占城稻”,这种稻的原产地是占城——占城是越南南部存在过的一个古国——该稻优点很多,比如十分耐旱,它虽是水稻,却能像小麦那样比较耐旱,适应性也强,容易移植,生长周期短,从播种到收获只需短短的两个月,在东南亚、海南岛等四季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