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111节 民以食为天

第111节 民以食为天

的地方,占城稻一年能生长五六季,稻米产量非常大。

根据史书-记载,唐朝人口最大值是8050万,正好符合“八千万人”的阈值,但在唐朝后的宋朝,人口最大值却达到约1.26亿,比“八千万人”的阈值多出了整整50%,为什么?就是因为占城稻在宋朝时被引入华夏,使得华夏的粮食产量增加了约50%,从而养活了比“八千万人”多50%的人口。

明朝人口数量比宋朝更多,高峰期是明末动乱前的太平时期,也就是眼下的万历年间,但具体数量存在争议,后世学者普遍认为“一亿左右”或一亿几千万,甚至有人认为近两亿。明朝人口数量如此众多,根本原因是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农作物在这个时候传入了华夏并被广泛种植,使得华夏本土的粮食产量再上一个高峰,继而让华夏的土地养得活更多的华夏人。

华夏此时的四大粮食作物分别是:水稻、小麦、高粱、玉米。

华夏文明和南亚文明、中亚文明、两河文明、环地中海文明已经交流了上千年,因此,这几大文明所在的亚洲、欧洲、非洲的主要农作物在此时的华夏基本上都有,但欧洲人已经发现美洲并在美洲发现了很多亚欧非三大洲没有的、美洲特有的农作物,这些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目前只有少量比如玉米传入了华夏,大部分还没有传入。

“西洋人在近百年前于西洋之西发现了一片新大陆,名叫美洲。”夏华肃然正色地看着夏星河,“那美洲大陆的土地约有我大明国四倍之大,当地生长着无数种华夏、南洋、天竺、西域、西洋等地都没有的奇异植物,包括多种粮食作物,其中两种最为突出,一种名叫番薯,也叫地瓜,另一种名叫马铃薯,也叫土豆,此二物跟玉米一样,易生长、产量大,倘若能把它们引入我华夏,我华夏人还会发愁吃不饱饭吗?”

夏星河听得激动得跳了起来,他眼中精光闪闪:“真的吗?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

夏华点头:“当然是真的。”

农作物分为两大类,一是粮食作物,一是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就是人类主粮主要来源,可分为三类,一是谷类作物即玉米、小麦、水稻等,二是薯类作物即番薯、马铃薯、木薯等,三是豆类作物包括黄豆、绿豆、红豆、黑豆、豌豆、蚕豆等。在这其中,玉米、小麦、水稻合称世界三大粮食作物。

卢泰咋舌道:“公玉兄,你该不会打算派星河兄去那远在天边的美洲吧?”

夏华笑着摇头:“当然不需要,西洋人在美洲获得番薯、马铃薯等农作物的种苗后已经把它们带到了世界上很多地方,我听说在南洋的吕宋还有安南就有佛郎机人带到当地的番薯和马铃薯,所以,星河兄只需前往吕宋或安南就能获得番薯和马铃薯的种苗,继而将其引入我华夏,增大我华夏的粮食产量。”

番薯和马铃薯大致上都是在明末时被引入华夏的,但明朝没有享受到这个“粮食红利”,而是让继承明朝的清朝享受到了,在结束明末清初的动乱后,华夏人口数量呈现出几千年来史无前例的井喷式暴涨,从一二亿猛增到三四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玉米、地瓜、土豆得到大面积的种植,加上原有的水稻、小麦、高粱,华夏的粮食产量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地步。

马铃薯进入华夏的资料比较含糊,但番薯进入华夏的资料比较明确,可能有两个途径,一是葡萄牙人从美洲带到了缅甸或越南,再进入了华夏,二是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到了菲律宾,再进入了华夏。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位伟大的华夏人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他们是福建人陈振龙、广东人林怀兰、广东人陈益,他们互不关联,各自从菲律宾、越南等地把番薯种苗引入华夏,都为缓解华夏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夏华现在要做的,就是提前让番薯、马铃薯等美洲农作物进入华夏,此举的重大意义是无需多言的。

“太好了!”听完夏华的讲解和描述,夏星河兴奋得再次跳得老高,“我什么时候出发?”他已经极度地迫不及待、离心似箭。

夏华微微一笑:“做好充足准备后即可出发,我会给你一万两银子作为活动资金,只要能把番薯、马铃薯等农作物的种苗引入华夏,花再多的钱也值得!”

“我也出五千两银子!”卢泰豪爽地锦上添花,他也被夏华的话鼓动得心潮澎湃。

“好,好,我一定完成任务!”夏星河摩拳擦掌、踌躇满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