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袁可立及其书童邀入房屋里后,夏华忙不迭地招呼着给他们端上热茶热汤、热饭热菜,又邀袁可立在火盆边坐下烤火取暖。
“多谢夏兄盛情。”袁可立笑道,“听口音,夏兄诸位是川渝人氏吧?”
夏华也笑道:“不错,我们都是川渝学子,正在进京赶考途中。袁兄,你叫我公玉即可。”
袁可立点头:“那你叫我礼卿便可。其实,我和公玉兄诸位一样,也正在进京赶考途中。”
卢泰笑起来:“可真是太巧了。”
夏华趁机道:“礼卿兄,不如我们结伴同行吧,路上也可互相有个照应。”
袁可立笑着点头:“能搭上诸位的顺风车,我可真是求之不得。”
夏华和袁可立似乎一见如故,很快带动得卢泰几人也与之谈笑风生。
一旁的赵炎找了个机会对夏华使了使眼色,两人走到拐角处,赵炎压低声音道:“公子,这个袁可立会不会是…”
夏华当即摇头,语气非常坚定和肯定:“绝对不是。”他看了看外面,“时候已经不早了,你去通知他们吧!”
“是!”赵炎点头,闪身离开。
能在这里偶遇袁可立,夏华是非常激动的,对袁可立,他满怀崇高的敬意,因为此公是历史上华夏古代十大清官之一、明末四朝元老、抗清名臣、民族英雄。提到明末抗清的“袁姓的明军名将”,绝大部分人当即就会想到袁崇焕,其实,袁可立比袁崇焕更厉害。为什么后世人知道袁可立的不多呢?因为“历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明清交战,最终明亡清兴,明史是清政府编纂的,作为一个在辽东战场上屡挫满清甚至给努尔哈赤造成重大耻辱的明朝名臣名将,袁可立遭到清政府长达近三百年的封杀,不但不给他立传,还竭尽全力地把他的生平事迹、抗清功绩从史书中抹除掉,他本人的传记和著作也统统遭到封禁或销毁。
跟袁可立一样待遇的还有一位伟大英雄,正是岳飞,因为岳公袁公当年打的都是“金”。
袁可立就是归德府本地人氏,其父是此时的明政府高级官员袁淮,他跟夏华几人一样都要前往燕京参加万历十七年的乡试,于是在此偶遇。
“其实,我不用听你们的口音,刚看到你们时就基本上确定你们是外地人了。”闲聊中,袁可立呵呵一笑。
杨江忍不住好奇:“礼卿兄,此话怎讲?”
袁可立慢悠悠地道:“这落杨镇在豫东是人尽皆知的‘不祥之地’,本地人还有附近人根本不敢来此,只有你们这种不知此镇当年发生过什么事的外地人才会来此。”
卢泰心急难耐地催道:“礼卿兄,你就别卖关子了,这落杨镇当年到底发生过什么事?”
袁可立继续慢悠悠地道:“大约是八十年前的正德年间,这落杨镇上有家肉铺,是一户三兄弟开的,本来,他们的肉铺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没想到正德十四年,当时的武宗皇帝(朱厚照,此君既姓朱又属猪)突然下旨全国禁食豚肉,使得三兄弟的肉铺生意一下子陷入窘境,只得四处收购朝廷允许宰杀的年老体弱耕牛改卖牛肉,某日,三兄弟下乡收牛,但一无所获,在回去的路上经过一个小村子,见一家院子里拴着一头膘肥体壮的健牛,就起了歹意,趁着天黑偷走了那头牛,那户人家的主人是个独居老翁,发现自家的牛被偷,就上前阻拦,混乱厮打中,三兄弟不小心失手打死了这个老翁,惊恐不已的三人把老翁尸体和牛一起带回了家。
杀了人,怎么处理尸体成了一个难题,三兄弟的老大媳妇说‘牛肉是肉,人肉也是肉,掺杂在一起,谁知道’,三兄弟听了后恍然大悟,连夜将老翁剥皮拆骨,肉跟牛肉混在一起,人头和骨骸藏在家里的地窖里,次日,他们就这样出售混在一起的牛肉人肉,很快就卖光了。尝到甜头的他们一发不可收拾,经常去偏远乡下小村子对一些孤寡下手,并且他们十分谨慎,不连续作案,正好那几年豫东一带又是大旱又是洪水,灾民流民很多,给他们提供了充足和理想的下手目标,那种灾民流民本就难以被官府有效管理,死了十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谁知道啊?这样,他们的‘买卖’一直做了好几年,始终没有暴露。
然而,多行不义必自毙,他们的恶行终于有一天暴露了,本地新任一名知县名叫方升,其母身体一直不好,大夫建议熬些牛骨汤补一补,方知县便到这三兄弟的肉铺买牛骨,正好这三兄弟在昨晚肢解一具受害者尸体时不小心把两段人的小腿骨混在了牛骨里,方知县挑选牛骨时看到了那两段人的小腿骨,办案经验丰富的他一眼认出了这是人骨,他心头大吃一惊,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