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打仗时给军士们发军饷也用“仁义”代替银子,好不好?仁义、仁义,能当饭吃么?毫无营养的正确的废话!
考生如果猜到了万历帝的心思但却对此准备不充分,那麻烦就来了:如何给万历帝想出赚大钱发大财的法子?古往今来,哪朝哪代的君王和王公大臣们不是绞尽脑汁地把这个问题想了N遍?能想出的法子早就想出来了,一时半会儿间如何想出一条前人从未想到的并且具有可行性的好办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巧立名目地给老百姓增加苛捐杂税。万历帝看了后只会拍桌子骂娘:尔母婢也!增加苛捐杂税?你啥意思?想让朕成为被老百姓唾骂、在悠悠青史上留下骂名的昏君吗?再说了,增加苛捐杂税这么低级的办法连你都想得到,你以为朕想不到?你丫的不但侮辱朕的人格,还侮辱朕的智商!
所以,想要在这道“大分题”上拿到高分甚至满分,必须具备两个前提:
第一,知道万历帝出这个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第二,肚子里有可以让万历帝赚大钱发大财的好办法。
除了这道首题,万历帝出的另外两题也基本上不出夏华六人考前研究的结果,都是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比较隐晦、拐弯抹角地询问大明朝现在有什么内忧和外患,若需用兵该如何用兵。万历帝雄心万丈,很想干出一番大事,不过,他跟朝堂上的“那帮老家伙”已经闹翻,所以,他的理想和抱负是不会受到朝堂上那些大臣的支持的,所以,他已经不寄希望于那帮老臣,他打算通过这次的会试往朝中引入新鲜血液,提拔和栽培新秀人才,培养听命于他的新生政-治力量,一为抗衡那帮不听他话跟他作对的老臣,二为协助他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
“万历帝跟历史上的那个万历帝完全就是判若两人了呀!”夏华感慨不已。
夏华相信,卢泰、杨江、刘时俊、胡世赏、袁可立此时此刻肯定都在大笑,也不知他们会不会被军士误以为疯了而抬出去。
对万历帝出的题目,夏华六人个个胸有成竹、腹稿在怀,他们准备好了一堆“重磅炸弹”。
夏华当然不会把后世的那些国策政策原封不动地拿到这个时代,那么做纯属愚蠢,一是生搬硬套后世的国策政策放在这个时代只会水土不服,二是会给他带来麻烦。夏华六人潜心研究出的东西都非常符合这个时代的大背景。
首先,万历帝想对外打仗、开疆拓土,想扬名立万、流芳百世,同时又想发大财,那么,东瀛倭国就是大明国第一个最理想的下手目标,原因有三:
第一,就算大明不打倭国,倭国也会打上门来,丰臣秀吉就要统一倭国了,此酋接下来就会发动明倭高丽战争,况且,倭寇曾给华夏带来那么大的损失,华夏还没有报这一箭之仇;
第二,征服了倭国,既可以一劳永逸地铲除华夏的这个卧榻祸患,还能彻底地打通华夏通往大东洋即太平洋的海路,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第三,倭国现在很有钱,征服了倭国,大明可以大捞一笔。
众所周知,倭国是一个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不妨把华倭两国进行横向对比,华夏土地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说得不好听点,华夏再不济,刨地挖资源卖给外国人也能赚到钱,倭国就不行了,倭国自然资源十分贫乏,只有一些煤炭、天然气、硫磺,别的就没有了,然而,这个时代的倭国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国。因为倭国三岛处于亚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所以火山地震活动频繁,这也使得倭国境内有很多银矿和不少金矿,在16世纪,倭国正是世界上最大的产银国,全世界约三分之一的白银产自倭国,代表就是著名的“石见银矿”,另外,倭国同期的黄金产量也占全世界约5%。
一百二十多年前,倭国进入战国时代,打了足足一百二十多年的内战,倭人打内战的钱从何而来?就是靠那些银矿和金矿,从而可以不停地打内战、向华夏和西洋外购军火和物资。保守估计,倭国此时每年能产银约200吨,价值无需多言,但再过二十年左右就会逐渐枯竭。
打倭国,又能建功立业又能大捞一笔,岂会不让万历帝大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