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128节 生财有大道

第128节 生财有大道

会试又称春试、春闱,因为这场考试是在春天举行的,但很显然,近几十年的会试包括这次都跟春天毫不搭嘎,燕京地处北方,本就寒冷,加上小冰河效应,眼下说是春天,其实跟寒冬腊月没区别。等待进场的这三千五百多名考生在寒风低温中无不冻得瑟瑟发抖,雪花簌簌落下,考生们都成了雪人,入场的考生在走路时个个动作僵硬机械,不少人还摔了跟头。

煎熬了三四个小时,冻得浑身都麻木没知觉的夏华等人总算轮到入场了。

先前乡试,夏华等人热得半死,如今会试,夏华等人又冻得半死。会试的入场流程步骤跟乡试基本上一样,唯一让考生们稍感慰藉的是会试的考棚都是符合标准的,比乡试的考棚宽敞不少,也不存在漏水透风的情况,毕竟会试是在天子脚下举行的,地方官员们可以偷工减料、损公肥私,京中官员们不会,一来容易被皇帝知道,后果很严重,二来犯不着贪墨“这点小钱”。

找到自己的考棚后,夏华先挂上门帘挡住外面的风雪,然后打扫了一下,接着升起火炉,这火炉是专门设计的,既可以取暖也可以炒菜做饭。夏华确实是这么做的,他一边烤火取暖一边炒菜做饭,其实也不是真的炒菜做饭,就是把宋词儿几女给他准备的饭菜热了热,然后美美地吃饱了肚子,顿时,原本麻木僵硬的四肢百骸一下子涌入热气,浑身上下都暖洋洋的。

吃饱喝足后,夏华戴上了一双轻薄的貂皮手套,这双手套是绣春给他做的,先买来不满周岁的幼年小貂的貂皮,然后按照他的手型大小严丝合缝地裁剪缝制成,戴上就像给手穿上紧身衣,完全不影响写字,并且保暖不透气,能让夏华在考场上不至于双手冻成十根胡萝卜。

在把身心都调整到最佳状态后,夏华这才取出装着考卷的密封纸袋,拆封打开来看考题,刚一看,他就忍不住放声大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得眼泪都哗啦啦地流了出来。

大笑声中,考棚门帘被人猛地一把掀开,是一个在外面站岗的军士,他诧异地看着哈哈大笑的夏华,惊愕道:“这么快就有了?”转头对远处同伴唤道,“过来帮忙!这儿疯了一个!”

“不是!不是!不是!”夏华慌忙止住自己的大笑,“我没疯!我没疯!”

军士和赶过来的他的两个同伴一起上上下下地打量着夏华:“这位学子,你真的没疯?”

“没疯!没疯!绝对没疯!”夏华连连道。

“那就继续考试吧!”军士摇摇头,放下了门帘。

会试第一场的前三道考题是四书题,乡试时这三道题就是根本,会试更甚,因为这三道是皇帝命题的,三题之中又以首题最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

夏华之所以一看题目就如此失态地放声大笑,因为首题的题目赫然是——

生财有大道。

这五个字不是万历帝自己琢磨编出来的,而是《大学》里最后一段的开头,原文是:“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意思是:发财致富有这样一条原则,生产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干得要快,用得要慢,这样就能一直保持富足。

毫无疑问,《大学》的这段跟如何发财致富根本没关系,而是阐述一个富国裕民的道理:国家统治者想要国库充裕、百姓富足,就要开源节流、多挣少花,还要精简裁撤臃肿冗余的机构人事,不要养太多耗费财富的寄生虫,同时,统治者自身也要勤俭节约,不能铺张浪费。

作为前后呼应,《大学》的这段的结尾是“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意思就是:国家不能把财富当做利益,应该把仁义当做利益。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仁义”,跟财富什么的关系不大。看到这个考题,如果考生不了解万历帝此时的“帝心”或对此准备不充分,肯定会审题出错导致跑题。

万历帝才不在乎什么富国裕民的道理,他现在最在乎的是如何快速地弄到大笔的银子,因为他想干大事,需要很多很多的钱,并且他个人也很贪财,考生如果在答题时望文生义地写上一堆勤政爱民啊、减少赋税啊、精简机构啊、裁撤人事啊、勤俭节约啊之类的堂皇道理,苦口婆心地劝诫万历帝“不能把财富当做利益,应该把仁义当做利益”,万历帝看了后只会感到膈应:尔母婢也!老子现在需要的是如何赚大钱发大财的法子,你说这些屁话有什么用?不能把财富当做利益,应该把仁义当做利益?好啊,那老子以后给文武百官发俸禄时就不发银子了,改发“仁义”,给各地拨款赈灾救民时不调银子调“仁义”,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