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134节 人生大落大起太刺激

第134节 人生大落大起太刺激

叫廷试,但他们都满不在乎、毫不紧张,因为殿试结果是板上钉钉没悬念的事。科举五场考试,第一场童试的难度是“稍难”,第二场院试的难度是“较难”,第三场乡试的难度是“非常难”,第四场会试的难度也是“非常难”,至于第五场的殿试…难度是“极低”。为何呢?因为殿试一般情况下不会淘汰考生,录取率是百分之一百,只要你不在参加殿试时做出作死的事或在考卷上胡说八道乱写一气,你就肯定被录取。通过殿试就是进士,进士贡士基本上是同义词。

殿试主要是象征意义,在皇宫里考,由皇帝亲自出题和亲自阅卷,通过殿试的考生从此就是“天子门生”,意为皇帝的学生,这是一种巨大的荣耀。

还有一点能说明殿试只是一个“走过场”的仪式:参加过殿试成为进士的考生们的名次跟他们先前通过会试成为贡士的名次是基本上没变化的,说白了,你在会试后是第一百名的贡士,那你在殿试后就是第一百名的进士。

明朝一届会试、殿试大约录取300至350名贡士、进士,其中,进士分为三个级别即“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赐予“进士及第”,二甲七十人左右,赐予“进士出身”,三甲二百几十人,赐予“同进士出身”。

在这场会试中,夏华考了第二名,袁可立考了第九名,杨江考了第十九名,刘时俊考了第四十名,胡世赏考了第四十九名,卢泰考了第七十三名,按照他们的名次,如果不出意外,杨江、刘时俊、胡世赏、卢泰都会在殿试后位列第二甲,得到“进士出身”头衔,至于夏华…他是第二名,按理会是殿试的榜眼,但却不一定,因为殿试前十名虽然肯定就是会试前十名,但“内部名次”会发生变动,皇帝会在前十名里钦点出状元、榜眼、探花,不是说在会试中考了第一、第二、第三名就肯定会是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会试第十名也可能在殿试中后来居上地成为第一名的状元,因此,考了第九名的袁可立跟夏华一样也有机会竞争前三名。

对袁可立,夏华很佩服,牛人就是牛人,换个大环境还是牛人,他在历史上本来就非常厉害,如今又在夏华这里得到“很多超越历史的东西”,科举路更加势不可挡。

夏华在会试中考了前十名,那他在殿试里肯定会是前十名,但是,跻身前三名才会是“进士及第”,落到第四至第十名的话,他就跟杨江、刘时俊、胡世赏、卢泰一样是“进士出身”。

虽然都是进士,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还是有不小的差别的。

进士及第肯定能进翰林院,进士出身有机会进翰林院,同进士出身很难进翰林院。何为翰林院?翰林院就是此时朝廷专门用于培养储备高级干部的地方,历来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换而言之,如果想以后成为手握大权的朝中重臣,基本上必须是翰林院出身的,否则,一辈子撑死了最多四五品,能当上四品以上官员非得祖坟冒青烟不可,至于一品大员,那是想都不要想的。

于是乎,夏华六人里,杨江、刘时俊、胡世赏、卢泰是真真正正的满不在乎、毫不紧张,因为他们的殿试名次已经固定了,肯定是进士出身,竞争前三名没希望,袁可立虽然有机会竞争前三名,但他看得很淡,夏华有点紧张,他是前十名,但前三名和后七名是存在很大的差别的,如果在殿试中被列为第四名,那他恐怕要懊恼遗憾死,既有更进一步的机会,谁会无动于衷呢?

回顾自己这一路走过来的科举路,夏华不得不感到阵阵侥幸,考秀才,那是不在话下的,扎实的学识功底加上一些见识就行了,考举人,赢得很险,要不是考前及时获悉这次科举的大方向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并做好准备、对症下药,加上西南文风不如东南,竞争对手没那么多、那么强,他很可能要么混个贡生要么直接落榜,刚结束的会试,他再次赢得很险,押题押中了,又充分地发挥他的“超越历史和时代的智慧及见识”,写出的那些根除大明朝各种沉疴痼疾的治国良策和赚大钱发大财的法子都结结实实地写进了万历帝的心坎里,若非如此,他绝不是东南地区那些能把文章写得灿烂如花、芳香扑鼻的学霸高材生的对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