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朱元璋九世孙、郑王一系第五代世子,跟朱橚一样,他对功名权利毫无兴趣,对酒色享乐也半点不沾,而是一心扑在音乐、音律、天文历法、数学等学问上,一生刻苦勤奋,是著名的律学家、历学家、音乐家,对天文学、数学等学科也很有研究,被后世很多中外学者尊称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朱载堉不但是位大学者,他的个人品德也堪称高风亮节。嘉靖年间,朱载堉父朱厚烷上书劝诫嘉靖帝不要痴迷炼丹道术,结果触怒了嘉靖帝,被发配凤阳囚禁起来,朱载堉不愿父亲坐牢而自己享受富贵,便在父亲被囚禁处外面盖了一座小土屋居住,这一住就是十九年,直到嘉靖帝驾崩、隆庆帝登基并为朱厚烷平-反,朱载堉才回到了郑王府。历史上,朱载堉在继承郑王爵位后,深知民间疾苦、庞大臃肿的皇室宗亲给国家和老百姓带来巨大负担的他先后七次上表请求主动撤销郑王一系以减少皇家宗室数量、减轻国家和老百姓的负担,此举引起巨大震动,人人都为他主动放权壮举赞叹敬佩不已。
朱载堉此次进京是给河南的万千百姓请命的。万历帝弟弟、潞王朱翊镠的封地在河南,朱载堉所属的郑王一系的封地也在河南,郑王家还好,全府上下比较节俭,没给河南老百姓造成负担,潞王就不同了,潞王府穷奢极欲,搞得河南各地处处怨声载道。朱载堉实在不忍潞王府如此浪费国力民财,所以从封地怀庆即后世的焦作市一带赶到京城,上书万历帝请求让潞王府节制一点,降低潞王府的修建规模、潞王就藩的规格等等。
万历帝叫朱翊钧,是“翊”字辈的,朱载堉是“载”字辈的,他跟万历帝父亲隆庆帝朱载坖是同辈人,是万历帝的叔伯一辈。万历帝当然不会怠慢自己的这位叔伯,亲自接待了朱载堉,对朱载堉的上表也是连连点头说对,但转过身后原来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完全把朱载堉的金玉良言当成耳边风。朱载堉长叹一声,深感自己愧对河南万民,却又有心无力,自己的侄子是皇帝,他就算是皇帝的叔伯,也是臣子,能怎么办?
心情苦闷的朱载堉在京盘桓期间只得以研究那些音乐、数学问题排解烦忧,有个问题困扰他许久,想到京城这里汇聚了全国最杰出的才子,他便把那道数学题公示出并悬赏解答。
“勾三股四弦五,倘若勾一股亦一,试问弦数几何?”看完袁可立带来的朱载堉悬赏数学题,夏华有点惊奇,这不是勾股定理和无理数么?
朱载堉在数学上最大的研究成果是首创使用珠算开平方并研究出数列等式,在世界上最早地解答出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末项和项数,解决了不同进位制的小数换算,其中一些演算方法一直沿用到后世,为能越精确越好地开平方、开立方,他特地自制了一种八十一档双排大算盘,计算结果精确程度达到二十五位有效数字,这是前所未有的。
“公玉兄,你能解答这个问题么?”袁可立等人一起看着夏华,“反正我们想了好几天也没能想出个头绪,勾一股亦一,弦必然大于一而小于二,但具体数字多少却实在无法解出。”
夏华心里有数了,朱载堉最近肯定在研究无理数,他虽然能把无理数的小数点后数字位数算到很多位,但他不确定“究竟能不能算到头”。无理数当然算不到头,因为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夏华暗忖着,这位郑王世子既是皇室宗亲,又是数学家,人格品德也好,很值得结交,通过他,应该能把阿拉伯数字在此时的华夏推广普及开。
阿拉伯数字便是印度人发明出、阿拉伯人传播开的0123456789,它是世界各地无数种数字里最简洁方便的一种,所以在后世传遍全世界,成为世界通用数学符号。欧洲人最早时用的是复杂的罗马数字,华夏人用的是汉字数字。在华夏宋朝时,阿拉伯数字被引入了欧洲,经过数百年传播,此时在欧洲已经非常普及,西元八世纪和西元十三、十四世纪间,阿拉伯数字曾两次被引入华夏,但都没有成功,华夏人仍然使用传统汉字数字,就算到了明末清初,华夏学者们开始大量翻译西方数学著作,书中的阿拉伯数字也被翻译成汉字数字,直到清朝光绪年间,阿拉伯数字才正式在华夏被推广使用。
阿拉伯数字肯定比汉字数字更简便,更利于生活使用和数学研究发展。华夏古代数学跟西方数学是两个体系,所谓体系不同,简单地说,比如都是认知世界,西方人是用眼睛看,华夏人是用耳朵听,二者没有谁对谁错之分,但用眼睛看肯定比用耳朵听更高效。华夏古代数学虽然也成果累累,但确实逊于西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华夏古代数学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