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178节 兵制(2)

第178节 兵制(2)

不过,戚家军是明军的一个异类,因为明朝的兵制是卫所制。

卫所制是明太祖朱元璋创造的,其构思来源于唐朝的府兵制,而府兵制是征兵制的变体,同时,卫所制又具有世兵制的性质,所以,明朝的卫所制实际上是征兵制和世兵制的结合体。

卫所制是怎么回事呢?话说朱元璋在扫灭群雄、驱逐蒙元、平定天下后,全国明军总数高达三百万左右之巨,不打仗了却有这么多的军人,显然是个大麻烦,养着吧,根本养不起,遣散吧,会给社会造成巨大隐患,于是,朱元璋创造了卫所制,就是把大部分军队以卫所为单位分散在全国各地,分发田地给他们,让他们屯田养活自己,同时规定这种军人家庭是“军户”,一辈子都是并且一代代世袭,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世代都是军户,世世代代都是兵,即“世兵制”,也就是说,大明国有一部分公民从一出生就决定了他们以后是军人的身份和职业,他们必须为国家打仗,国家就靠他们保卫,这是他们天生就有的、必须履行的、没有选择余地的义务,除了这部分公民,大明国别的部分的公民通常不会承担为国家打仗的义务。

在后世人看来,这套制度简直不可思议:职业还能世袭?农民的后代就必须也是农民?工人的后代就必须也是工人?军人的后代就必须也是军人?是的,在明朝,军户家庭的子女就是这样的命运,工农的子女还能读书参加科举,他们却不被允许,工农的子女还可以转行做生意当商人,他们却也不被允许,明政府就是这么规定,军户家庭世世代代都是当兵的命。

在明朝开国初期,这套卫所制还是很有成效的,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加大了土地的开发,促进了国家经历战乱后的重建等等,朱元璋对此颇为自得,自夸道“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因为实施卫所制后,明政府不需要拿出太多的钱养军队,军人们都分发到了土地,自给自足,明政府自然不需要对老百姓增加赋税作为军费开支,但好景不长,卫所制的各种弊端纷纷暴露,试问,谁想一辈子当兵并且子孙后代世世当兵、世世代代永无出头?谁不想过上普通老百姓的安稳日子?都是种田,但打仗了,农户家不需要上战场玩命,我们军户家却要上战场玩命?凭啥?再说了,也没女人愿意嫁到军户家,谁想打一辈子光棍?这样下去,全国的军户早晚消亡。

明政府为巩固卫所制,也出台了不少补救的政策,比如给军户发放薪饷补贴、减轻需要交纳的赋税、推行“佥妻制度”就是朝廷出钱买女人嫁给军户男子为妻等等,但都于事无补,朱元璋在位时,全国的军户就出现大量逃亡了,明成祖朱棣在位时特地设立了京营,培养了二十多万常备军,还在九边等重地逐渐地以职业兵代替卫所兵,从而弥补卫所制的天然不足,但并未从根源上解决明朝兵制的巨大缺陷。

明军卫所兵的社会地位非常低,等同于奴隶**,不但承担着非常沉重的徭役,还不能参加科举,不能转籍改行,微薄的薪饷还会被上级军官们层层克扣,不仅如此,上级军官们还常把他们作为免费的苦力劳工为个人劳动,军官要修自家的大宅子了,不会花钱雇佣工人,而是直接强令麾下的卫所兵给他们打白工,最致命的是,随着明朝太平时间越来越长,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严重,大量军户的土地被权贵豪强吞并掉,让他们彻底地失去了谋生的依靠,还不逃亡,等着饿死吗?于是,到了明朝中期,军户逃亡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和严重,据统计,在明英宗年间,全国逃亡军户的数量超过全国军户总数的一半,并且逃亡掉的多为青壮男丁,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这样的军队,战斗力从何谈起?土木堡一战,明军一败涂地是必然的。

土木堡之变让明军损失了大量的军户,到了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又爆发倭寇之患,拥有亿万人口的堂堂大明国居然无兵可用,倭寇之所以肆意横行,并非倭寇战斗力有多高,而是明军战斗力实在太差了。无奈之下,明政府只能效仿唐政府,实施募兵制也叫营伍制,效果立竿见影,明军的战斗力一下子猛增,戚继光的戚家军、俞大猷的俞家军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平定倭寇后,明政府并未全面实施募兵制,原因很简单:没钱,养不起那么多职业军人,强行全面实施募兵制的话,明政府恐怕会重蹈宋政府的覆辙。

明朝其实很有钱,但明政府却一直很穷,造成这个现状的复杂原因已是无需多言。

明政府没有全面实施募兵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朝廷要防止军队私人化。

一个将军,想要指挥一支军队打胜仗,其中一个因素必须是:这个将军对这支军队十分熟悉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