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金这些年参加了不少局部战役,数年前参加了平定关西叛乱之战,因功被升为副总兵,后转为江南吴松总兵,但不久因病辞职,在家休养。杨江在接到夏华的来信、夏华嘱咐他“尽量邀请、招揽一些戚家军旧部将士”后,第一个就想起戚金,便去拜访。戚金得知夏华有意重建戚家军以及杨江向他转达的夏华预判的“东瀛倭国在两三年内就会入侵高丽、觊觎大明,大明将会与倭国展开全面大战”大势后,非常感兴趣,本来,他已经是总兵级别的人,如果重入军界,起码还是总兵,目前的夏华部下和杨家军根本容不下这尊大神,但他根本不在乎这个,他只希望可以重建戚家军、再度为国杀敌建功立业,于是被杨江说服,以“退伍军人”的身份加盟夏华的集体。
戚金身体不太好,应是他长年累月在战场上栉风沐雨、吃苦受累外加受了多次明伤暗伤导致的,需要长期静养,所以不适合统军带兵上阵,但可以担任军校校长那样的职务,负责培养、教导军事人才和整军练兵。夏华认识李时珍,又有大把银子,专门请几位医术高超的名医为戚金医治调理身体是不成问题的。
介绍完戚金,杨江接着介绍第二位,此人是个二十岁出头、眉目刚正的书生:“这位是朱燮元朱懋和,我在宁波市舶司聘用的助手。”他看向胡世赏,“懋和对市舶司大小事务非常了解,我离开后,有他帮助你,你就能在短时间内熟悉市舶司,也能搞清楚里面的门门道道。”
夏华、胡世赏等人与朱燮元互相行礼。
朱燮元是浙江绍兴人、江南后进才子之一,万历十三年的举人,他中举后一边读书备考会试一边在绍兴府官署教书,同时担任绍兴知府的幕僚师爷,期间出谋划策为绍兴百姓办了多件好事,杨江走马上任宁波市舶司副提举后急需幕僚助手,听闻朱燮元名声的他便去礼贤下士并向朱燮元讲述了重开市舶司对国家的各种裨益,朱燮元欣然答应给他当助理。朱燮元为人清廉公允,办事细心周密,是杨江的得力助手,不过,他不是官,因为他虽然已是举人,但还要考贡士、进士,在这之前不能当官。历史上的朱燮元在万历二十年考中进士,后成为明末名臣、军事家。
杨江会跟夏华一起去新安县,胡世赏会接替杨江在宁波市舶司的副提举职务,杨江特地安排朱燮元协助胡世赏,能让胡世赏迅速熟悉市舶司的业务。
介绍完朱燮元,杨江接着介绍第三位,此人也是个书生,比朱燮元大几岁,模样略老成,应是多年来过得贫穷艰难。“这位是徐光启徐子先,也是我在市舶司聘用的助手。”杨江笑着看向夏华,因为徐光启是夏华点名让杨江寻找的人。
夏华再度大喜,主动向徐光启行礼:“徐先生,幸会!”
徐光启连忙回礼:“不敢,不敢。”他有些拘谨。
夏华、杨江、刘时俊、胡世赏都是进士并且夏华还是状元,朱燮元是举人,徐光启学历最低,只是秀才,这自然让他有些赧然。徐光启祖籍苏州,出生于上海,家中早年经商致富,但近些年已家道中落,万历九年,他考中秀才,在家乡一边当教书先生一边娶妻成家,万历十年第一次参加乡试,没中,万历十六年也就是去年,他第二次参加乡试,还是没中,家境愈发潦倒,养家糊口都很吃力,本来,他已打算去岭南闯一闯,但杨江根据夏华的来信指示,四处打听他并找到了他,继而聘他在宁波市舶司工作给他一笔不薄的工资。就这样,徐光启举家从上海搬到了宁波,待在杨江身边。
杨江找到和聘用徐光启当然不是只为了给自己找个工作助手,而是为了帮夏华留住这位以后的大科学家。
杨江如今要跟夏华一起前去新安,徐光启会跟着一起去,杨江已经替夏华答应他,到了新安,会给他更高的工资,他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继续读书备考。面对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徐光启当然不会拒绝。没办法,大科学家也是人,也要吃饭和养老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