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179节 再得文武大才

第179节 再得文武大才

夏华安慰道:“没关系,只要种子还在,重建一支像戚家军那样的铁军就只是时间问题。”

一度肆虐华夏东南的倭寇之乱大概是在西元1565年被完全平定的,也就是二十多年前,时间相隔不算太远,在杨文部属这种参加过抗倭战争的部队里,有大批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兵,别忘了,杨文部属原本是募兵制组建的,在抗倭战争结束后转为了卫所制,部下官兵大部分成了军户,老子当兵,儿子也要当兵,代代世袭,从而“确保军队里的老兵精华没有外流到社会上”。

在夏华眼里,杨文的这支杨家军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杨文没钱,他的收入就是朝廷发给他的死工资,杨江也没钱,他跟他爹一样,收入就是朝廷发的死工资,他虽然参与管理宁波市舶司,但完全没油水可捞,市舶司本是肥缺,但因那些当地豪强的阻挠破坏,反而是个烫手山芋,如果他通过宁波市舶司一个月赚到十一万两,上交给万历帝十万两,自己暗中截留一万两,这还可以——当然了,这么做风险很大,一旦东窗事发,肯定吃不了兜着走——可问题的关键是,宁波市舶司一个月才给万历帝赚到一万多两,万历帝大为不满、极度嫌少,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杨江怎么捞油水?大老板都没吃饱,给大老板打工的他哪有残羹剩饭捡漏?

没钱,再有雄心壮志也只能壮志难酬。

杨江和他爹没钱,但夏华有钱,另外,对夏华死心塌地的卢泰也有钱。

有了钱,事情就好办多了。

还没离京时,夏华就给杨江飞马传书送来信函和十万两银子,嘱咐他和他父亲收拢旧部,把那些因为生活无以为继所以逃亡离军的老兵军户都召集回来,再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愿意拖家带口地跟随杨文、杨江一起前去新安县安家落户,他们会过上好日子,会再次分到田地,还会有优厚的薪饷。

画一万个大饼都不如一两银子有用,得到夏华大笔银子支援的杨文和杨江很快就办好了这事,原本只剩不到三千人马的杨家军恢复了原先的五千多人,这些军人和他们的家人足有两万余人,浩浩荡荡地分批前往新安县。

夏华招募这么多人,一是为把杨家军日后打造成翻版的戚家军,保住老兵种子是第一位,军人们的家人也要带上,如果军人们去了新安,家人们还在浙江老家,他们在新安岂能心安?家人在自己身边,人心才会安定,倘若新安遭到外敌进攻,杨家军的官兵们肯定会拼死奋战,因为新安已经是他们的新家了,他们的家人都在这里;二是建设新安需要越多越好的劳动力,杨家军的官兵们和他们的家人们可弥补新安劳动力不足,夏华肯定不会让他们打白工,会给他们发工资,这样也能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杨文除了他的部队,还有一样东西是价值巨大的,就是他的人脉。

杨文原是戚家军的干将,他认识戚家军里很多将领和高级军官,如今,戚家军正在没落,大批戚家军将领、军官、老兵落入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窘境,夏华通过杨文可把他们招揽来,从而如虎添翼,如此一来,把杨家军打造成第二戚家军就是事半功倍了。

“公玉兄,我来介绍一下这三位。”初步地说了杨家军的情况后,杨江向夏华依次介绍他带过来跟夏华等人同桌而坐的四人里的三人——不需要介绍的那人是夏华的熟人赵士祯——先是一个三旬出头、相貌雄伟、英武不凡但面带一丝病容的年轻男子,“这位是戚公的侄子戚金戚将军。”

夏华大喜,立刻肃然起敬地起身向戚金行礼:“久仰戚将军大名!今日一见,三生有幸!”

戚金微笑起身回礼:“夏大人的大名,在下也是久仰。”

杨江笑道:“戚将军已经决定也跟我们去新安。”

夏华吃了一惊:“平波兄,你是怎么说服戚将军的?”

杨江看向戚金,戚金目光炯炯:“因为平波告诉我,夏大人你有意重建戚家军,对在下来说,这世上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值得在下全力参与的事吗?”

夏华激动不已:“有戚将军相助,大事可期矣!”

戚公继光无疑是一代战神、军神,他共有五个儿子,除次子早夭,另外四个儿子都健康长大,可惜,戚公的这四个儿子都成就平凡,未能像戚公那样在战场上大放异彩,这不一定是他们能力不行,更大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得到时代给予的舞台。比起戚公的儿子们,戚公的侄子、戚公弟弟戚继美的儿子戚金则脱颖而出,成长为一代名将,西元1621年,明金爆发著名的浑河之战,戚金率领部分戚家军余脉部队参加了这场战役,最终力战而死、壮烈殉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