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华夏的体量,本该吊打倭国,毕竟华夏的领土面积是倭国的三十倍左右,华夏的人口数量是倭国的十倍左右——倭国此时人口总数超过1000万,约为1200万——但历史上明军在明倭高丽战争中并未碾压平推倭军,虽然最终打赢了,但赢得很费力,根本原因是…明朝自己不争气,沉疴积弊太多,导致华夏本该世界一流的实力、潜力、爆发力根本发挥不出来。就说军队吧,此时的大明国看似拥兵百万,实际上吃空饷的一大堆,老弱病残和滥竽充数的也一大堆,卫所的那些没有军饷只能靠种田养家糊口并且只会种田根本不会打仗的军户同样一大堆,挤干这些水分,大明国的实际军队总数能有二三十万就不错了,明倭高丽战争期间,明军派出了几乎全部的机动兵力,也就十万人不到,全国军队就这些能打,其他的…别想了。
所以,丰臣秀吉出动十几万在倭国内战中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军队侵略高丽、挑战大明,对此时的大明国来说,还真不能小觑低估。
“李旦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搜集到这么详细的情报的?”夏华满意和好奇地问道。
舒胜回答道:“因为他跟倭国九州岛的一个名叫小西行长的武将大名是‘老朋友’,小西行长十分信任他,让他从其身上刺探到了很多情报。”
夏华点点头。
这个小西行长在历史上有点名气,他虽然是丰臣秀吉的爪牙、侵略高丽的倭寇头子之一,但人品还不错,不喜杀戮,还做了不少善事,对丰臣秀吉发动的明倭高丽战争,他是反对的,因为他是商人世家出身,虽然成了武将、在九州岛拥有二十四万石封地的大名,但他的出身决定了他为人处世带着浓浓的商人特点,明倭高丽战争前,他的领地一直在跟高丽展开贸易,让他赚了不少钱,因此,战事一开,必然会影响到他的生意。比起什么开疆拓土、扬名立万,骨子里是个商人的小西行长更在乎实惠利益。
李旦奉夏华的命令伪装成商人前去倭国搜集情报,对他的到来,小西行长自然非常欢迎,视他为生意伙伴和朋友,继而在无意中“配合”李旦让李旦搜集到了倭国很多和详细的情报。
“这小西行长虽是武将、大名,但他在本质上是个商人,最热衷的是做生意赚钱,所以,我们把各种大明特产还有肥皂香皂、烟草、灯油以及我们从西亚欧洲商人们手里购得的香料、宝石、玻璃、钟表等商品卖给他,他肯定很欢喜,因为他在收购后转手卖去倭国境内能让他大赚特赚。”夏华指示道,“告诉李旦,跟小西行长打好关系,为此哪怕少赚点钱甚至倒贴钱,也是值得的,情报可比钱重要得多,以此加大刺探搜集倭国的情报,除了小西行长,让李旦再尝试接触倭国其他有权有势的人,比如德川家康,并往倭国派遣人手展开潜伏、重金招揽效忠于我们的倭国死士,组建一张倭国境内的地下情报网。”
“是!”舒胜肃然应道。
“高丽的情报搜集工作也不能忽略,”夏华继续指示道,“我们必须对高丽的地理、气候、水文、风土、交通等情况掌握得越全面越详细越好,不能让到时候进入高丽作战的大明军队陷入人生地不熟、盲人骑瞎马的不利处境。还有,立刻派遣得力人手以商人的身份前往高丽,用高于高丽市场价的价钱大量收购高丽的粮食等物资,再将其运到鸭绿江北岸设立多个秘密仓库囤积储存起来,这件事可以请李家帮忙。倭军在踏上高丽半岛后,高丽军肯定不堪一击、一触即溃,高丽大部分国土都会在短时间内沦陷,那么,高丽的粮食等物资将会成为倭军的战利品被倭军用于补充自身,与其那样白白便宜倭军,我们不如现在就用黄金白银买下那些粮食等物资运到鸭绿江北岸,供应以后进入高丽作战的大明军队。至于我们花掉的黄金白银,会先落入高丽人的手里,然后再落入倭人的手里,就当暂时寄存在他们手里,反正我们以后会连本带利地抢回来。”
“是!”舒胜再次肃然应道。
不管什么事,未雨绸缪、早做准备都是没错的。
因为时不我待,所以夏华这个春节只给自己放了三天的年假,一天在家里陪伴朱尧姬和夏明心,一天跑去东莞县陪伴朱尧媖和夏明华,还有一天用来在两地间赶路,然后重新忙得像个团团转的陀螺。战争就要爆发了,西方有句谚语,打仗第一需要钱,第二需要钱,第三还是需要钱,夏华的当务之急就是继续赚钱捞钱,为即将爆发的战争积蓄越雄厚越好的财力。
为增大赚钱捞钱的效率和敛财收入,夏华把后世的很多商业促销手段都使了出来,比如,他对新安市舶司出口的商品和大明港的房地产玩起了“预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