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229节 改稻为桑

第229节 改稻为桑

不派人跑去千里之外的四川还有江南收货,二叔你说,这新安市舶司明明在咱们广东境内,咱们广东人应该近水楼台先得月,实际上呢?大头都被四川人和江南人赚走了!咱们广东人傻不傻?以前,朝廷把市舶司开在东南沿海,东南人赚银子赚疯了,咱们广东人只能眼看着咽口水,如今,朝廷把最大最好的市舶司开在咱们广东,咱们广东人还眼看着咽口水?长在咱家院子里的摇钱树,掉下来的钱大部分却被外人捡走?”

“不错,是这个道理,新安市舶司在咱们广东,卖给外商的货却是外省人提供的,如此,大部分银子都被外省人赚走了,真是可惜啊!哎,我先前之所以犹豫,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看今年的气象,根据往年的经验,今年可能会有旱灾,到时候,粮价肯定上涨,我那些地继续种水稻的话,今年赚到的肯定比往年的多,但我现在发现,我实在是鼠目寸光,这么搞,顶多多赚两倍,但全部改种桑树的话,最少能赚五倍!”

“对,对,对!这发财的机会,咱们无动于衷,可就被别人捡走了…”

夏华听得忍不住好奇,开口问道:“二位,你们在聊什么?改稻为桑?”

对方二人见夏华搭话,立刻笑道:“是呀!”那年轻的眼睛发亮地道:“没错,就是改稻为桑!这么做能多赚好几倍甚至十倍的钱呢,慢了可就赶不上了!”

夏华有些惊奇:“这…听你们的意思,要这么做的人有很多?”

“当然!”那年轻的兴致勃勃地道,“这位朋友,你肯定也看到了,夏大人把新安市舶司经营得多红火啊!每天每夜多少艘商船进出大明港!每天每夜多少商品货物通过新安市舶司卖给外商!别的不说,就说丝绸,我打听过,通过新安市舶司卖给外商的丝绸约有五成产自四川,约有三成产自江南,约有一成产自湖广等地,还有约一成产自咱们广东本地。你看看,多荒唐!新安市舶司在咱们广东,但九成的丝绸却来自外省,咱们广东人难道不会种桑养蚕、缫丝纺织?九成的丝绸来自外省,意味着九成的钱被外省人赚走了!咱们广东人真是白瞎了新安市舶司就在自家门口的优势!一旦咱们广东大规模地种桑养蚕、缫丝纺织,新安市舶司卖丝绸的钱不就大部分被咱们广东人挣到了吗?到时候,四川人、江南人、湖广人肯定竞争不过咱们广东人,因为咱们广东的丝绸就在新安市舶司附近,短途运输省了多少运费?所以,广东丝绸的成本和售价必然会比四川的、江南的、湖广的丝绸便宜!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夏华点头:“嗯,确实是这个道理。”

那年轻的越说越神采奕奕:“起初,大家都对夏大人的能力有所怀疑,不知道他能不能经营好新安市舶司,从而普遍持观望态度,加上朝廷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拖着没有宣布要在新安县设立市舶司,所以咱们广东人对这件大事是措手不及的,如今,一年多过去了,事实已经证明,夏大人不愧是状元郎,新安市舶司被他经营得怎一个火字!大家也都回过神来了,个个争先恐后地想要通过新安市舶司发财。不管是钱多的还是钱少的,都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几十年了,一直是东南人发财,如今风水轮流转,轮到咱们广东人了!你说,谁还愿意种田赚那几个三瓜两枣啊?从珠江口两岸到潮汕,田地多的大户、田地少的普通农户,都在忙着种桑树,恨不得把自家院子里的果树也给砍了改种桑树。我二叔有几百亩地,但他始终犹豫不决,所以我就把他带到新安县亲眼实地看一看,他可算是想通了!回去把秧苗推了,全部种桑树!”

赵炎忍不住插话道:“都不种庄稼,都种桑树,那粮食怎么办?蚕吃桑树叶,人可没法吃桑树叶填饱肚子。”

那年轻的笑道:“这位老哥,你这话说得也太好笑了,种桑树、养蚕、卖丝绸、赚了钱,然后从邻近的江西、湖南等地买粮食不就行了?”

夏华听着、想着,心里隐隐有点不安。

广东目前在华夏还不算经济大省,但在后世,广东是华夏第一经济大省,然而,广东的农业却是一个短板。全国三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广东粮食产量仅为第18名,处于中下游,并且广东的粮食不能自给自足。不妨与第二经济大省江苏进行对比,江苏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八,自给率达到134%,也就是说,江苏的粮食完全能养活江苏本省人口,还有34%余粮,广东呢?粮食自给率只有33%,也就是说,广东的粮食是养不活广东本省人口的,高达三分之二的粮食需要从外省购入。

广东的农业为什么水平不高呢?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广东人口多,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二是广东的经济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