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厂房建筑、工匠们的生活设施外,还需要各种生产设备、原料等,此时的工业生产设备还很原始,不像后世那些沉重、庞大、复杂的机器,普遍是铁匠炉、铁砧板、铁夹、风箱、风匣、手锤、磨石、矩子、斧子、锯子、刨子、凿子、挫子、钻子、墨斗…另外增加了一些水力的、风力的原始机械。
兵工厂的原料不是问题,佛山是华夏南方的冶铁中心,盛产好铁,因为铁器手工业发达,所以技术过硬的铁匠也非常多。佛山距新安不远,又一路都有珠江及其支流的水道,运料的运输是很便捷的。环顾明朝一代,南方明军的火器使用率明显大大地高于北方明军,在北方,无论是鸟铳、斑鸠铳还是红夷大炮等,推广时都遭到很大的阻力,在南方却没有,并且南方铁矿普遍铁质很好,闽铁粤铁都是制造火器的首选。
厂房建筑、人员的生活设施、生产设备、原料等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还是人。兵工厂没有工匠怎么行?没有数量越多越好、工艺越精湛越好的工匠,大屿山兵工厂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在工匠这件事上,夏华采用了两个办法:
首先,开出优厚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四处招聘招揽。只要是工艺精湛的良工,派人邀其举家搬到新安县定居,给予优厚待遇;
其次,培训。在兵工厂内开办学堂,让一批老工匠在工作之余担任学堂师傅,给予额外报酬,选拔有天资、有天赋、品德良好、吃苦耐劳的青少年作为学徒,由老师傅们教导带动,从而源源不断地培训出更多的年轻工匠。
大屿山兵工厂在实施了夏华的这一系列有的放矢的措施外加他不惜血本地投入重金后,各方面成效可谓立竿见影。短短一年,这座兵工厂就已经形成很大的规模和比较完善的体系。夏华的苦心经营和挥金如土让他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登上岛,移步至兵工厂附近,满目尽是壮观画面:厂房遍地开花、密布如云,工棚漫山遍野、错落有致、数以百计,一片工棚就是一个手工锻造兵器的作坊,数十片、上百片形成一个工区,工区间是横平竖直的通道,长宽纵横延绵数里之长,犹如大型的集市,通道间,运送铁矿、铁渣、木柴、煤炭、工具等物的人力小车或牲畜拖动的大车来回络绎不绝,工棚下火光闪耀、烈焰通明,挥汗如雨的工匠们在澎湃的热浪中三班倒工作。现场人潮如梭、井然有序,叮叮当当敲击声密如雨点并且昼夜不绝,身在其中,即便两人近在咫尺,也需嘴巴贴着耳朵才能听清彼此的说话。
白天里,整个兵工厂青烟弥漫、如云如雾,到了晚上,整个兵工厂灯火璀璨、如星如炬,方圆十多里尽是生产区,人-流如织人声鼎沸,金属敲击声响震耳欲聋,火光火亮遍地连天,工匠们各司其职,各工场分工明确,兵器军械犹如流水般从各工场里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岛边沿海处开辟有多个小港口码头,每日每夜都有船只运载着生产兵器军械所需的各种原料、新购的或新制造的生产设备以及工匠们的生活物资从大陆开来,风雨无阻、车水马龙。
战国时,秦军使用的兵器在质量上非常过硬,因为秦国规定,哪件兵器是哪个工匠打造出的,兵器上就要刻有该工匠的名字或相关编号以方便追责,到时候出了问题,直接找这个工匠问罪。朱元璋当年也用过这种制度,兵器也好,南京明城墙的砖头也好,都采用了这种制度,从而质量“杠杠的”,洪武年间最重要的生产规定就是度量衡是统一的也就是标准化,这一点反映在兵器军械生产制造中就是考虑到测量误差,让火枪火炮的规格是统一的,统一弹药零件的重要性是无需多言的,配合人员追责制度,就能生产制造出精良并且规格统一的兵器军械。这些都是洪武年间就有的东西,但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在永乐年间后逐渐地废止了。
夏华在他的兵工厂里是严格实行这一制度的,确立统一标准,小到工匠用的笔尺、螺丝、扳手大到各种兵器军械的规格、工时经费…都严格把关,巨细无遗。比如最典型的鸟铳制造,口径如何、铳管长度如何、火绳如何、搠杖如何、铳床如何…都有着严格的规范标准,订立标准需要度量衡,洪武年间的那一系列度量衡已经十分精确详细,用于兵器军械的生产制造是完全够用的。
配合这一制度的是生产制造出优秀的兵器军械会得到奖励、反之会受到惩罚等奖罚追责规章,另外,夏华还大力鼓励发明创造,尝试引进专利制度,初步定下发明者红利受益规则…这样多管齐下,才能源源不断地让先进的兵器军械诞生问世。
毫无疑问,夏华建设属于他的兵工厂是“非常大逆不道的事”,几乎可以跟“意图谋反”挂钩,一旦被外界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