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火箭种类繁多,虽然大部分是华而不实,但也有不少在实战中确实颇有效果,比如一窝蜂、神火飞鸦、火龙出水、震天雷炮、飞空砂筒等,其中,一窝蜂是一种多发齐射火箭,事先把若干支火箭捆绑在一起,引线连在一根总线上,点燃总线后,所有火箭同时发射出去,火龙出水是专门用于水战的火箭,竹筒制弹体内装有火箭,外装起火,起火将弹体射至空中继而点燃弹体内的火箭让火箭再次射出,这已经相当于一种“两级”火箭了,飞空砂筒更上一层楼,甚至可返还、可回收。
“戚公赞誉火箭‘诸器之中,鸟铳第一,火箭次之’,”赵士祯讲解道,“戚公精通火器,他把我大明军形形色色各种火箭进行去芜存菁、整合改进,创制出飞刀箭、飞枪箭、飞剑箭这三种实用性非常高的火箭,箭长五尺有余,绑附火药筒,最大射程达到三百步,炸得倭寇屁滚尿流。戚公的这三种火箭之所以如此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火药配方比例正确。相比火铳火炮使用的火药,火箭使用的火药要适当减少硫磺含量,提高硝和炭的比例,又因防潮考虑,含硝量不宜过高。”
夏华点点头,他心里对戚公的崇敬愈增几分。戚公不但治军有方、用兵如神,并且精通火器,真乃古今罕见的军事大家。倭寇肆虐时,华夏出了戚公这样的战神,真是华夏之大幸。
“我们研发的火器种类很多,”赵士祯带夏华走进一间宽敞明亮的陈列室,里面是各式各样的火器,“但主要还是火铳、火炮、火箭,至于其它的比如地雷、炸弹、火球喷筒等等,戚公评价它们实用性都不太高,此乃经过实践验证的金玉良言,一件武器在实战中有没有用,得让事实说话,倭国、奥斯曼、欧洲那边整天打仗,我们研究过他们使用的火器,发现都是以火铳、火炮为主,没有研发地雷、炸弹、火球喷筒之类的火器,足以证明戚公当初的结论是鞭辟入里的。野战中,火铳火炮火箭才是主力火器,像什么火球喷筒,射程太近,根本就打不过远射程的火炮火箭,地雷只能用于防御战并且容易失效,威力也不高,顶多用于特殊场合,在常规作战中是没什么实用性的。”
夏华深以为然,明朝的火器研发可谓百花齐放,但大部分火器并不具备实用价值和发展前景,面面俱到样样都搞只会浪费时间、人力、财力、物力,正确的做法是从中慧眼识别出哪几种具有实用价值和发展前景,集中时间、人力、财力、物力专门研发它们。在这一点上,夏华无疑能为赵士祯等专家“指点迷津”,因为他知道哪些火器有用哪些没用,不过,一些在眼下还没什么用的火器比如手榴弹——此时称为万人敌、震天雷——炮射炸弹、火箭爆破弹头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也是未来的历史趋势,不应放弃,应“顺便”研究为以后打好基础。
赵士祯最后总结道:“经过长期和反复的研究,我们确定我们的火药主要生产火铳火药、火炮火药、火箭火药、爆炸物火药这四种。肯定存在着更好的火药配方,但我可以跟大人您保证,截至目前为止,这就是天下最好的火药配方。”他把一页记载着四种火药配方的纸张递给夏华,纸张虽轻,但上面的文字都是价值万金的秘方。
夏华在认真地看完后拍拍赵士祯的肩膀:“辛苦你们了,我相信你们研究出的火药配方就是天下最好的。”
从岛外运来的硝土、硫磺、柳木在岛上兵工厂里不同工区被提纯、炼制、烧炭后,接着会被送到“合药区”。合药是一道很耗费人力的工序,所以大屿山兵工厂的合药区普遍使用水力驱动,效率得以大大提升。
合药区位置比较孤立且很分散,就像炼制硫磺一样采用小隔间将每台设备隔开从而避免连环事故发生,离其它工区比较远,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工区,硝硫炭既已混合在一起,稍有火星就可能引发爆炸,所以工区里不能有任何铁制的器具以防摩-擦迸出火星,十多个合药区都建在岛上较大的河边,一是便于防火,二是便于使用水力。
畜力比人力更好,水力又比畜力更好。华夏南方河网密布、水力充足,所以普遍有使用水力的传统,早在东汉时就有了木制的鼓风机——水排,极大地提升了冶铁的效率。大屿山兵工厂每个合药区外都耸立着一架架大水车,通过齿轮、绞盘、滑轮、转轴等机械零件转动工区里的合药设备。
合药后的下一道工序是“成粒”,就是把粉末状的火药颗粒化。华夏古人早就认识到了火药颗粒化的必要性,这一点在《武编》和《纪效新书》都有记载,大炮用大粒火药,中型火炮用中粒火药,鸟铳火箭用细颗粒的火药,再细的用作火门火药,最后剩下的送回合药区。跟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