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啪!啪!…”
清脆轰鸣的枪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火光闪耀间烟雾袅袅腾腾,只见百步之外一个个靶子上弹丸和木屑一起迸溅乱舞,被打得坑坑洼洼、弹孔如麻。
夏华这是在兵工厂的火枪检验靶场上,观看着一队老兵试枪员打靶检测手中火枪的质量以及射程、弹丸威力等,旁边有火器专家、研究人员认真地记录着数据和结果。
最初级的火器就是火枪,也叫火铳,此时的火枪是从最原始的火门枪的基础上发展出的火绳枪,马上就会被下一代燧发枪取代,但燧发枪想要彻底地取代火绳枪,还需要很长时间,现代人印象中的那种撞击龙头式燧发枪在这个时代还远未普及开,此时欧洲流行的是转轮式燧石火枪,结构复杂、造价昂贵不说,性能还很不可靠。成熟的火绳枪的发火率至少有九成,至于比火绳枪更先进的燧发枪,在冶金技术得到重大突破前,发火率还不到二成,所以十七世纪初期法国国王直接下令军队禁用燧发枪,这并不是守旧倒退,而是审时度势的正确决定,当然了,到了十八世纪,冶金技术得到重大突破,燧发枪的优势彻底地体现出来,全面淘汰掉了火绳枪,欧洲军队广泛使用燧发枪,至于华夏军队,还在用火绳枪,乾隆帝用于打猎的私人军火库里放着一堆燧发枪,但他就是不给军队用,从而防止“大清军队丢掉骑射为本的看家本领”,没办法,训练一个合格的弓箭手起码需要三年,但训练一个合格的火枪手只需个把月,弓箭手需要力量过人,火枪手不需要太大的力气,体弱者甚至女人都能用火枪射击,这种质的变化不得不引起清朝统治者们的忧虑。
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曾跟缅甸爆发一场清缅战争,清军在战场上吃了很大的亏,原因之一就是清军的武器主要是火绳枪和弓箭,缅甸军则大量装备西式燧发枪,这场尴尬的战争可以说是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清朝后来在近代被东西方列强用先进武器轮番蹂-躏的预演。
燧发枪的下一代是击发枪,比如鸦片战争中的英军,就普遍使用击发枪,但眼下谈这个肯定太早了。
因此,眼下东西方的主流火枪就是火绳枪,虽然不是最先进的,但技术最成熟。火绳枪、燧发枪之间还有一个簧轮枪,就是夏华用的那种防身手枪,但这玩意儿结构复杂、造价高昂、对零件所需的精密程度要求比较高,注定不会普及开。当初,夏华曾送一支簧轮枪给赵士祯,赵士祯初见时大感惊奇、眼前一亮,在仔细深入研究后,他对簧轮枪的评价就两个字:鸡肋。
火绳枪是西方人发明的,在几十年前被葡萄牙人带到了东方,先到了倭国,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战国时代,各大名诸侯都急需越强大越好的武器,一见西方人的火绳枪,自然是大喜过望、全面引进,并在原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大规模的实战运用,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的军队都非常擅长使用火枪作战,织田信长曾在长篠合战中运用火枪取得步兵第一次在野战中击败骑兵的胜利记录,毫不夸张地说,此时倭国军队的火枪运用战术是非常出色的,这都是在实战中打出来的,不仅如此,倭国的火绳枪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西方的火绳枪。
需要注意的是,火绳枪并不是倭国军队的制式武器,倭国军队的火绳枪普及率没那么高,丰臣秀吉统一倭国前,倭国各大名军队的火绳枪普及率基本上不超过25%,如今,丰臣秀吉已经统一倭国,他的军队的火绳枪普及率应该提升到30%多了,精锐部队可能达到50%左右。
差不多同期,火绳枪也传入了华夏,具体途径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来自葡萄牙人,有的说是来自倭人。跟倭人一样,华夏人对火绳枪也十分重视,因为当时华夏东南沿海倭寇肆虐,使得苦于外患的华夏跟内战中的倭国一样,被实战需求刺激得重视火绳枪。大明百万军队里,火绳枪最多最先进、运用得最好的自然是戚公的戚家军,但是,随着倭寇之乱被平定,戚公又因被政-治斗争波及而被打入冷宫,导致明军的火绳枪发展进度基本上陷入停顿甚至发生倒退。明军现在有多少支火绳枪?普及率有多高?明军火绳枪性能如何?这几个问题…最好别问,问了会让人心里“拔凉拔凉”。就明军现在的那个“烂样”,夏华都不需要调查就知道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这么说吧,明军现在还大批量地装备着两个世纪前的、最原始的火门枪。
火绳枪在倭国被称为“铁炮”,在华夏被称为“鸟铳”或鸟枪,一是因为它能射落飞鸟,二是因为它的点火结构在点火时犹如鸟嘴啄水。
“这两支一支是西班牙人的穆什克特火绳枪一支是倭人的‘铁炮’,分别代表着欧洲和东瀛技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