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军、卢家军、马家军所用的火器全部由大屿山兵工厂生产制造,全部是“大明国产”,没有外购。东瀛倭国和西方各国连年战事频繁,都盛产精良火器,比如意大利的皮埃特罗?伯莱塔公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枪械研发制造公司,该公司的枪械享誉全球。夏华有钱,但他不外购军火,因为华夏的军火制造业也很厉害,大明朝从嘉靖年间开始,战事也一直很频繁,刺激了华夏本土的军火制造业飞速发展,比如佛朗机炮、火绳枪、发熕炮,都是西方舶来品,但华夏的工匠们早在嘉靖末年就把它们的技术完全吃透了,东南沿海的工匠和官员们还逆向仿制和结合华夏本土工艺大量生产,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份的。戚家军余脉人员里,能研发、生产制造火器的能工巧匠非常多,明政府不重视他们,夏华高度重视他们,不遗余力地投入大笔资金派出大批人手竭尽全力地寻找他们继而把他们源源不断地接到新安县,使得大屿山兵工厂人才济济,汇聚了众多的火器高手,除了赵士祯这个“总工程师”,他的学生毕懋康、他的同族子侄赵寿、他的好友马宪和李槐等等,都是火器专家,另外还有朵思麻等夏华重金聘请的外籍火器专家。有这么多的技术人员,又有夏华不惜血本的巨资投入,大屿山兵工厂岂能不如火如荼?
放在清朝,华夏不如外国的地方有很多很多,放在明朝,华夏不如外国的地方没那么多。
巡视完研发和生产制造火药、火枪、火炮、弹药的热兵器工区后,夏华接着巡视研发和生产制造冷兵器的工区。
明朝在战争史上是个承上启下的时代,正处于冷热兵器的交替期,在明朝,历史悠久的冷兵器自然发展得非常成熟了,同时,新生的热兵器开始崭露头角、发展势头迅猛。在冷热兵器之间如何掌握平衡、取长补短,是个很重大的课题。一味发展热兵器、完全抛弃冷兵器,那是还没学会走就想着跑,重视冷兵器、轻视热兵器,又是抱残守缺。这年头,冷兵器就像一匹成年的狼,热兵器就像一头幼年的虎,狼正处于战斗力巅峰状态,虎还没长大,在很多时候打不过狼,但它一旦长大,必会取代狼成为百兽之王。
新安兵工厂即大屿山兵工厂是有分厂的,在乌罗州,乌罗州分厂主要生产火药、弹药等,不生产火枪火炮,同时生产一些主厂不生产的武器,比如弓弩。
新安兵工厂不生产弓弩,因为对这个时代的步兵来说,火绳枪已经完全可以取代弓弩了,就以戚家军举例,戚家军的步兵大阵清一色地使用鸟铳和火箭作为远射武器,根本不用弓弩,从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同时极度烧钱,不过,夏华可比戚公有钱多了——戚公曾评断,鸟铳即火绳枪就是南北第一利器,水陆皆宜。十八卷的《纪效新书》里还能找到戚家军使用弓弩的记载,但到了十四卷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里就根本找不到了,这说明什么是不言自明的。戚公亲自认证:火枪就是步兵最好的单兵远射武器。对戚公这位军神的结论,根本无需质疑。
诚然,精良的弓箭在精锐的弓箭手里是不容小觑的,但是,训练一个合格的弓箭手起码需要三年,制造一把强弓起码需要两年,这太慢了,比起几个月就能训练好的火枪手,高下立判,不仅如此,弓箭的威力越来越比不了火枪,再者,拉弓射箭是个体力活,弓箭手一般连射十余箭就会体力不支,火枪手呢?开枪只需动手指而已,另外,中原汉家军人拉弓射箭本就比不过人家游牧民族,既有火枪,为何还非要本末倒置、邯郸学步地学人家拉弓射箭呢?
赵士祯等专家研发的新安铳已经解决了火铳在潮湿环境和风雨天气里难以正常使用的最大缺点,如此,弓箭最后一个强于火铳的优势也不存在了。当然了,如果是刮狂风、瓢泼大雨下得就像泼水,新安铳肯定用不了,但弓箭在这种天气里同样用不了。弓箭是复合材料,特别是箭羽,极易吸水继而影响到箭矢弹道,箭矢最重不过二三两,太轻了,初速又比较低,极易受风雨影响,不像火铳的铅弹,密度大、动能高,虽说飞行姿态不太稳定,但只要成功开火,铅弹就会在风雨中风雨无阻,除此之外,弓也受风雨影响特别是东北亚盛行的复合弓,哪怕涂了油漆也很容易受潮继而导致弓力急剧下降、软化变形,这时候再拉弓,极易报废“咔嚓”一声断裂反弹伤害到弓箭手,反观火铳,只要火药不被吹走、不受潮,随便开火没影响。
弓是这样,弩也是这样,弩就是“冷兵器的火枪”,它的缺点跟火枪相似,优点又不如火枪,弩的易用程度、精准性、威力超过弓,但制作成本比弓高得多,射速也不如弓,弩的射速一般只有弓的三四分之一,继续用它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