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240节 盔甲、兵器的价钱

第240节 盔甲、兵器的价钱

再说铠甲。铠甲的材质有铁、皮革、纸、棉、藤、竹等很多种,做出来就是铁甲、皮甲、纸甲、棉甲、藤甲、竹甲等等,其中,皮甲防御上限较低,纸甲挡不住近距离重武器的攻击,棉甲只能防箭矢远距离抛射,藤甲竹甲防御力较差,锁子甲不耐穿刺,综合性能以铁甲最佳。

铁甲的综合性能是最好的,尽管山地泥泞等作战环境穿铁甲不方便,但必须承认,铁甲对冷兵器的防御性能是最佳的,对早期的或不精良的火器也有一定的防御作用。此时的明军有个披甲原则:骑兵穿戴铁盔甲,步兵穿戴纸盔甲,就连戚家军也是如此。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铁盔甲太重,骑兵有马,还能撑得住,步兵就靠两条腿,穿戴铁盔甲很不方便,二是骑兵主要在干燥少水的北方作战,铁不易生锈,步兵主要在潮湿多水的南方作战,铁容易生锈,三是骑兵比步兵“金贵得多”,所以骑兵的待遇自然要比步兵高档得多。

新安军生产制造和装备的铠甲共有两种,第一种是戚家军当年使用的辑甲。这种铠甲的材料是棉、纸、生牛皮等,属于复合甲,能像铁甲那样在远距离上对枪弹有一定的缓冲防御作用,相当于铁甲的代替品,并且比铁甲轻一些、不会生锈、工艺简单一些、成本便宜一些,但整体上还是不如铁甲的。在这个冷热兵器混用的年代,完全不穿铠甲不行,穿最好但贵的铁甲也不行,用辑甲代替是个不错的折中选择;

第二种就是正儿八经的铁甲,主要装备给长枪兵,因为他们需要参加肉搏战,需要越高越好的防护力。

除了普通的铁甲,新安军还会生产一批号称“防御力最强的铁甲”:板甲。

板甲源于欧洲,在数十年前跟火绳枪一起传到东方,华夏和倭国都有。板甲在华夏似乎没有成为主流铠甲之一,但在倭国大受追捧,后世最广为人知的、特点十分鲜明的倭国古代武将铠甲就是欧洲板甲在倭国的演化产物。夏华命令新安兵工厂制造一批板甲是为了给军中特种人员装备,类似于后金军马甲死兵的敢死突击。

后世战争电影《投名状》里有这么一幕:只有弓箭的清军向拥有火枪的太平军发动冲锋,为防枪弹,清军冲在前面的步兵都手持铁锅。太平军火枪手开火后,只见子弹在清军铁锅上撞击得火星四溅,手持铁锅的清军毫发无损。这是真实的吗?铁锅能挡子弹?答案是否定的。铁锅连冰雹都挡不住,怎么挡子弹?不过,凡事无绝对,大部分铁锅包括佛山锅,都是铸造出来的,挡不住子弹,但有一种铁锅在远距离上可能挡住子弹,就是章丘铁锅那样的锻造锅。这种铁锅的做法是从加热塑性开始到最后的冷锻,前后一共要敲击大约四万锤,成本远高于铸造锅,但坚固耐用程度也远高于铸造锅。

《投名状》里庞青云的军队要是能搞到这么多锻造锅,简直就是大土豪,还要打仗拼命?

板甲的制造原理跟锻造锅差不多,好是好,但工艺繁琐、工时相当长,制造成本非常高。

夏华很有钱,但他顶多让他的军队普遍拥有火枪、部分官兵披甲,不可能让全军都披甲,因为铠甲实在太贵了。

“到今年底或明年初,你们能生产制造出足够装备两万人的冷热兵器、盔甲以及足够的火药和弹药吗?”巡视完整个兵工厂后,夏华问赵士祯。

赵士祯对这个问题早有准备,他不假思索地道:“只要大人您增加足够的、多多益善的银子,我们就能办到。”

夏华嘴角抽了抽:“还要增加多少银子?”

赵士祯掰手指给夏华算账:“一支新安步铳造价五两银子、一支骑铳四两、一门虎蹲炮十五两、一门虎威炮三十两、一门大将军炮一百五十两、一门无敌大将军炮约三百两、一杆长枪五钱、一把腰刀四到六钱、一面盾牌二两、一根标枪一钱、一把解首刀半钱、一套辑甲十两、一套铁甲十五两、一套板甲差不多要八十两…还有火药、枪弹、炮弹、手榴弹、水雷之类的一大堆军火,大人您让我们生产制造这些武器装备时曾嘱咐过我们,质量第一,不能浪费钱但也不要省钱,原料都要用最好的,绝不能偷工减料,工序要一个不少,不能有任何马虎,大人您自己说,生产制造两万人的武器装备,得多少钱?”

夏华听得头皮发麻:“还真他娘的贵啊!”他给杨家军每个士兵开出每月二两银子的军饷,给卢家军、马家军每个士兵开出每月一两五钱银子的军饷,看看这些武器装备的造价特别是铠甲的造价,对比鲜明。这年头,一两银子可以买到两石也就是三百来斤大米,或可以买到一头百余斤重的猪,那种大吃大喝、大鱼大肉的普通有钱人每天花费也不过二三钱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