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华在确定新安军步兵部队主力战斗兵种时跟戚金、杨文等职业军人反复商议过,其中,火枪手、长枪兵、炮兵都没有任何疑问,火枪手和炮兵是热兵器步兵主力,长枪兵是冷兵器步兵主力,但刀盾兵呢?这个兵种是否还需要保留呢?
后世很多人存在一个认知误区,以为古代火器杀伤力没有现代火器大,所以挨上不严重,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诚然,古代火器杀伤力比不了现代火器,但都致命,用古代火器杀人就像用铁锤砸豆腐,用现代火器杀人就像用压路机压豆腐,没错,铁锤的威力比不了压路机,但豆腐都会粉身碎骨。就以火绳枪举例,精良的火绳枪比如新安铳,其弹丸动能可突破2000焦耳,杀伤力丝毫不逊于很多现代枪械,在一百五十米外能打穿两寸厚的木板,打在人身上是可想而知的,用门板、锅盖之类的东西想挡住火枪是白日做梦。
新安军刀盾兵装备的藤牌是防不了火枪子弹的,明清时所谓“刚柔牌”、“滚被”等号称能防弹的防具基本上名不副实或只对低劣的火枪有一定作用,十九世纪的重骑兵胸甲也只能在远距离上稍微地挡住枪弹,冲击力还是能把骑兵打落马下的,如此,刀盾兵似乎就鸡肋了。然而,实际情况不完全这样,这个时代毕竟还不是纯热兵器时代,不管是华夏军队还是东瀛、西亚、欧洲军队,都处于冷热兵器混用阶段,有矛就有盾,华夏军队仍然装备着长枪,东瀛、西亚、欧洲军队仍然装备着长矛,既如此,怎么能没有盾呢?刀盾兵虽然在没落,但还不能完全取消,毕竟敌方军队除了火器外还会使用刀矛、弓弩等冷兵器,新安军没有刀盾兵就会缺乏必要的防护力。
后世很多人受到影视剧影响,以为人如果是非要害处受了伤就不要紧,战斗力还能保持起码八成,君不见,多少电影、电视剧里主角如果是肩膀、腿部等非要害处中弹,照样龙精虎猛、战力满满。这是大错特错的,人是很脆弱的,即便是非要害处受了非致命的伤,除非精神意志超凡,否则就会疼痛难忍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继而丧失大部分、绝大部分的战斗力。战场上,挨了一刀、中了一箭的士兵就算没有生命危险也很难继续战斗,都疼得死去活来了。基于这样的事实,刀盾兵能在战斗中保护自己和身边战友减少受伤概率,挡不住枪弹能挡住兵刃箭矢,士兵有盾牌保护的话,敌军的兵刃箭矢必须逼近到三十米内才会产生真正的威胁,没有盾牌保护的话,百米外都会产生很大的威胁。
跟盾牌一样在热兵器时代来临后地位不断下降的还有一样东西:盔甲。
盾牌防不住枪弹,盔甲同样防不住。后世有种说法称后金军的棉甲能防弹,这是片面的,任何铠甲都防不住枪弹,包括铁甲,也包括棉甲,首先,棉甲只能减缓枪弹的冲击力,让人中弹后伤得“不重”;其次,棉甲还需要和铁甲等坚硬材质的铠甲配合使用才有一定的防弹效果,但这样非常沉重,徐光启在明末曾督造明军防弹复合甲,铁甲二十四斤、棉甲十六斤,加起来足足重达四十斤,再加上头盔、兵器等物,全套负重五十斤,穿着这么重铠甲的士兵在战场上非常笨拙,体力也难以长久支撑;第三,靠复合甲还是不保险,后金军列在军阵前、专门负责挡子弹的马甲死兵不但要身穿棉甲和铁甲,还要手持重盾;最重要的是,明军用的火枪有很多是粗制滥造的伪劣产品,本就威力不够强,而且明军普遍畏惧跟敌军近战,经常隔着老远就沉不住气地开火,命中率低也就算了,就算打中后金军的马甲死兵也不足以破甲。
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所以才会产生“后金军棉甲能防弹”这种说法。如果明军用的火枪都是精品并且明军敢在后金军的马甲死兵冲到自己眼前五十米时才开火,火枪子弹保证能把后金军的马甲死兵来多少撂倒多少。
跟盾牌一样,盔甲虽然防不住枪弹,但还是有必要装备的,道理一样,防敌军的冷兵器,同时,不防弹的盔甲对枪弹还是有些防御作用的,比如三四百米开外一发流弹飞过来,没有盔甲的士兵被击中后要么重伤要么阵亡——这年头中了枪弹后很少出现轻伤,因为医学水平低下,中了枪弹后最少也是中等伤势——有盔甲的士兵至少不会让流弹那么轻易地打入打穿身体,流弹只残留一部分动能,铠甲则具备一定的防冲击功能,所以安然无恙的可能性更大。
确定新安军装备盔甲后,夏华又跟戚金、杨文等人一起确定了盔甲的制式。
先说头盔。明军用的比较多的头盔是八瓣帽儿铁尖盔,此盔不但外形威武美观,也设计合理,能有效保护士兵们的头部,新安军肯定要全面普及,哪怕是辎重兵,也要人人戴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