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县最大的亮点自然是这里的油田,陕北有大油田,主要就集中在延长县一带,虽然延长油田的石油储量在华夏不是名列前茅,但埋藏很浅,不需人工开采就会自动地从地底下溢出地表裂缝,如果投入一些人力物力财力,就能令其产量翻倍增加。夏华当初在从万历帝那里获得批准后随即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专门开采延长县的油田,很快就成功地开钻出第一口人工油井被命名为“华一井”,意为“华夏第一口人工油井”。华一井并不在延长县境内偏僻地方,就在延长县城西门外数里,因为此地的地表裂缝在多年前就从地底下不断地溢出石油,当地老百姓经常过来搜集,或用于点灯烧火或用于治疗人畜皮肤病,夏华奉万历帝命令派人将其“收为国有”并在其原基础上进行了人工开钻,终使华一井诞生。——华一井在历史上就是延一井,该油井开钻于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夏华让此事提前了三百余年,虽然时间跨度长达三百余年,但石油开采技术并无太大差别,很多在清末做得到的事在明末其实也做得到。
来到华一井,夏华看到这里热火朝天,犹如大屿山兵工厂,厂房延绵、工棚遍布,形成一片面积不小的“石油化工业园区”,青烟弥漫、热浪翻腾,挥汗如雨的工人们各司其职地操控着一些看起来很原始、很粗糙但在这个时代却已经是非常先进的人力畜力风力机械设备从被人工扩大开钻的油井里运出黑乎乎、黏糊糊的原油然后送去加工区,加工区里是一套套大型的蒸馏冷凝设备,正是卢安当初研究出的那种,虽然进行过各方面的改进,但原理没变:下面是大火炉,火炉上是大铁锅,大铁锅被一个反向漏斗状的、不漏气的铁器严密地罩盖着,铁器上端是一根铁管,弯弯曲曲就像后世的暖气片一样延伸向一边,四周搭着架子,架子上有同样弯弯曲曲暖气片一样的铁皮水槽,能让大部分铁器和所有的铁管都浸泡在水里,水是一直流动的活水,可持续降温。
先把原油加热为油气,再进行降温冷凝,通过不同油的沸点温度不同而从原油里依次地提取出汽油、煤油、柴油、沥青等物。
当然了,这个过程就跟生产火药、酒精一样危险性非常高,稍一不慎就会发生安全事故,必须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公玉大哥!”看到夏华过来,华一井的“总工程师”卢安兴奋地跑上前。
看着因为整天待在这个烟熏火燎的环境里所以已经变得黑不溜秋的卢安,夏华心头感慨不已:“辛苦了,辛苦了。”
“不辛苦!”卢安眉飞色舞,“公玉大哥你不知道,这事太有意思了!谁能知道,看起来黑漆漆、脏兮兮的石油其实是由很多种物质混合起来的东西呢?搞清楚组成石油的不同物质到底是什么、各有什么用途,这事真的太吸引人了!”他大发感慨,“天地万物真是上苍造化,奥妙无穷啊!上苍赐给我们的每样东西都大有用途,铁矿石可以冶炼出铁,铜矿石可以冶炼出铜,石油也一样!沈括当年在研究石油后曾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真是高瞻远瞩的真知灼见!我坚信,石油的用途肯定远不止我们目前已经发现的这几样!同时,我还有一个大问题让我深深沉迷其中,那就是——石油到底是怎么产生或形成的。”
“没关系,慢慢研究,你有一辈子的时间来研究呢!”夏华笑道,随后问道,“华一井的各种油料现在产量如何?”
卢安回答道:“大概年产三万桶汽油、煤油和柴油。”
夏华接着问道:“能提升吗?”
卢安道:“当然能,根据我的研究和判断,华一井年产三十万桶各种油料是不成问题的。”
夏华惊讶道:“那为什么实际产量只有理论最大产量的十分之一呢?”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旁边的于悦说道,“因为人力不够。”
夏华愈发惊讶:“怎么会缺人呢?延长县好歹有上万人口呢,还有附近的县,多少人啊!”
于悦苦笑:“但绝大部分人口都被束缚在种田这件事上了,多余的劳动力确实不多。”
经过于悦的讲解,夏华明白了。
华夏此时还处于封建时代,封建时代的主要产业自然是传统的农业,不过,在江南等地,工商业日益兴旺,已经慢慢地取代了农业。不妨把新安县和延长县对比分析,以前的新安县也是以农业为主,夏华上任后大搞手工业、商业、外贸业、服务业、娱乐业等第二第三产业,新安县的农业自然日益消退,本县产出的粮食不足以养活本县人口,但不要紧,新安县通过第二第三产业已经富得流油,有足够的钱从外地购入粮食。从表面上看,这个发展模式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