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305节 宁夏之役(3)

第305节 宁夏之役(3)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这帮祸国殃民的逆贼!”

距宁夏镇七百余里的固原镇内,三边总督、西北明军最高指挥官魏学曾看着手中急报,为之五内俱焚、又惊又怒。

魏学曾此时还没有接到万历帝的圣旨,但不需要万历帝督促,他也要发动收复宁夏镇、平定叛乱的战事,因为宁夏镇的得失实在太重大了。明军的九边重镇连成的这条线既是塞外游牧区和汉地农耕区的分界线,也是明蒙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宁夏镇一丢,明国的这道北方边防线就像防波堤裂开一个大缺口,洪水——塞外的蒙古人,便能通过这个大缺口汹涌南下灌入汉地。一想到这个前景,魏学曾不得不头皮发麻。

只是,魏学曾眼下对叛乱具体情况并不很了解,他手中可动用的兵力也不多,又缺少钱粮,让他深感棘手,但他没有畏缩不前或手忙脚乱,而是稳住心神,开始有条不紊的部署,派遣精干人手前往宁夏镇一来以三边总督的名义发布命令要求兵变部队立刻弃暗投明,二来刺探敌情,特别是搞清楚叛军有无趁虚而入、进击攻略西北内地的意图,同时召集麾下众将群策群力地商讨战局。

“筠江,”魏学曾开口点名道,“你来说说你的看法。”

被魏学曾点名的正是杨文。——杨文字筠江。

魏学曾特地点名杨文并非因为杨文军职高,恰恰相反,杨文的军职在现场众将里排名偏后,只是守备。在来到西北前,杨文是新安卫指挥使,守备职衔,来了后,还是一个守备,算是平级调任,但从太平无事、油水丰厚的南方沿海地区被调到了又兵荒马乱又穷苦的西北,足以被外界视为贬值了,就跟夏华从新安县知县被调为延长县知县一样,纯属赤果果的贬官。

在此很值得一提的是,明朝边军职衔等级从低到高大致上依次是:小兵、甲长、管队、防守、操守、守备、游击、参将、副将、总兵。

杨文是守备,在严格意义上还不算将军,游击才算将军,但他是卫所军出身的,守备在卫所军体系里已经是最高的实权职衔了。眼下,宁夏之役猝然爆发,魏学曾是有正当理由把杨文升为陕西游击将军的,但这种晋升需要总督或巡抚奏报朝廷、皇帝批准、兵部回文等,虽然在紧急情况下不用入京叙职,只是,这套程序没一两个月别指望跑下来,只能事急从权。

魏学曾这么另眼相看杨文,原因很现实:在他目前可以调动的部队里,杨文的杨家军是战斗力最强的。

杨家军辗转几千里来到固原镇后,虽然还没打过仗,但魏学曾等人看到杨家军第一眼就坚信不疑地断定:这是一支虎贲雄师。一支军队能不能打、战斗力究竟如何,光是从军容、军士们的精气神上就能看出来,有些军队根本不能打,哪怕衣甲刀枪鲜亮,也只是外表光亮、中看不中用的驴屎蛋子,骨子里的懒散、松懈、怯弱是藏不住的,杨家军显然并不是,这支部队的每个军士都是膀大腰圆、昂首挺胸、目光明亮、雄赳赳气昂昂,脸上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眼神和表情里充满经过严格训练才有的凶悍气息,同时军纪严明,来到固原镇后从未发生过扰民事件,跟民众秋毫无犯、匕鬯不惊,每日天还没亮就全体出早操训练,军歌阵阵、嘹亮高昂,别的部队的军士懒洋洋地缩在兵营里畏寒怕冷,杨家军的军士们则在凛凛寒风中练得汗流浃背。

至于杨家军的装备,也是精良得令人眼馋,全军盔甲齐备、荷枪实弹、武装到了牙齿。

魏学曾等人虽然没有细问,但大多猜得出杨家军为什么这么精锐和阔绰:杨家军以前驻守新安县,那里是大明目前最繁华发达的对外通商口岸,每年能赚到上百万两、几百万两银子,加上杨家据说跟夏华关系十分亲密,那么,夏华“挪用”一部分外贸带来的收入用于杨家军的建设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不仅如此,杨家军还是戚家军的余脉部队之一,有戚公军魂传承,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便是可想而知的了。

面对魏学曾的发问,众目睽睽之下,杨文显得成竹在胸,在行了一礼后,他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道:“督帅请宽心,依卑职愚见,首先,贼军是不会离开河西、窜入西北腹地的,因为他们实力不足,贼军主体不过是宁夏镇边军,人数万余,就算此时强征、裹挟很多百姓还有被他们打败的别地军镇的溃兵,将其兵力扩充到数万,但可战之兵仍是万余,区区万余贼兵,岂有实力窜入西北腹地攻城略地?宁夏镇城高壕深,又有十分充足的粮草物资和兵器军械,贼军必然以此为老巢,不敢轻易远离;

其次,贼军不但不敢离开河西、窜入西北腹地,就连河西四十七堡,他们攻打的目的也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