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306节 摄兵备佥事

第306节 摄兵备佥事

同镇副将麻贵、都督佥事牛秉忠等将先后率领万余兵马星夜兼程前来增援,陕西巡抚沈思孝率领陕省部分兵马移驻下马关以声援,监察御史梅国桢出任监军御史。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延长县知县夏华素来公忠体国、竭诚效君,且深谙兵法韬略、通晓军机战事,今西北不宁、贼寇作乱,社稷震动、万民涂炭,朕心甚虑,军情似火,不容延误,特擢夏华为摄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兼按察司佥事,整饬宁夏兵备,赐金剑一柄、银丝软甲一件,盼尔为国出力、为朕分忧,再创佳绩,功成传捷…”

延长县的县衙公堂里,夏华等人呼啦啦地跪了一地,听着一个从京城赶来的太监宣读圣旨,最后,夏华双手举过头顶接过圣旨,高声道:“下官夏华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到夏华接旨起身,那太监笑眯眯地道:“夏大人,咱家不得不多嘴一句,皇上可真是器重你呀,为了给你加封这个官,皇上可是跟朝中的大臣们吵了好几架呢!”

夏华一脸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天恩浩荡,下官就算是粉身碎骨,也难报天恩之万一!”他随即又一脸感激涕零,“公公特从京城来到这偏远山沟里,一路车马劳顿,真是太辛苦了!还请公公稍作休息,让下官好好地招待招待以表谢意,另外,下官这就上表谢恩,劳烦公公回京时一起带上。”

那太监呵呵笑道:“夏大人客气了。”他回京城时带回去的肯定不只是夏华给万历帝的谢恩奏表,还有夏华给他的大红包。

在那太监被下人们请去招待处后,朱尧姬忍不住问夏华:“夫君,皇兄给你的这道圣旨是何用意?”

夏华耸耸肩:“这不明摆着的嘛,派我去宁夏打仗呀!”他心知肚明,万历帝因为他“泄露天机”,知道明倭高丽战争马上就要爆发了,所以想尽快结束宁夏之役然后全力对付倭国,夏华既“能掐会算、料事如神”,西北要出乱子也是他第一个预测到的,自然而然,万历帝把他调去宁夏前线是希望借助他的“特殊能力”加速宁夏之役结束,同时,万历帝大概也想借机栽培夏华。

按理,夏华是科举出身的文官,怎么能去军队里担任武职呢?这不是名不正言不顺嘛?这种看法其实是片面的,华夏古代的“文官”和“武官”的界限没有那么分明。自宋朝开始,朝廷为防唐朝、五代时武人乱国之弊,逐渐地形成了“以文制武”的制度,宋朝就是个典型,但宋朝干得太过火,最终作茧自缚。到明朝时,因为明朝是在武力推翻蒙元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武将勋贵的地位比文官高得多,为防重蹈唐朝藩镇覆辙,明政府也选择实行“以文制武”,但没有宋朝干得那么过火,目的只是为防武将权力过大。翻阅明史不难发现,明朝的文官们很多人也会打仗,军事能力很出色,典型例子就是王阳明,又是思想家、文学家又是军事家。问题来了:明朝的文官们为什么能打呢?因为明朝对文官在军事方面是有一套培养机制的。

促使明朝文官们军事能力提高的,莫过于兵备道制度。

所谓“兵备道”,全称“整饬兵备道”,正是始设于明朝,它是明朝各省提刑按察司或别的部门在各地设立的辅助地方大员整饬兵备的“道”,主要负责分理辖区军务、缉捕盗贼、监督地方军队、管理地方兵马钱粮屯田、维持地方治安等。各地兵备道职权因地制宜,不尽相同,该职虽由按察司官员出任,但它的设置和裁革都由兵部负责。本来各地已有负责分道巡查的按察司副使、佥事从事巡查地方民政、经济、教育等,但因明朝立国渐久、社会矛盾加剧、各地动乱不断,明政府便在一些动乱频繁的地方专门设置兵备道巡查地方军事,一般会由按察司副使或佥事兼任,也有让各地分巡道官、分守道官兼任的。

兵备道出现后,任职官员大多从进士里挑选担任。进士是什么?不就是文官预备队么。大致上就是这么一个意思:每隔三年,朝廷通过会试、殿试录取了几百名进士,但没那么多文职让他们当文官,索性就把很多进士派去地方担任武职。这些进士被派去动乱频繁的地方担任武职,不但要整饬兵备、监督军务,有必要时还要亲自带兵打仗,他们岂能不努力提升自己的军事素质?于是,明朝的“会打仗的文官”就这么诞生了,打得好,以后会成为文将,也就是科举出身的、手无缚鸡之力但会打仗的文人将军。

明朝的兵备佥事是正五品,上面还有正四品的按察司副使,夏华现在是正六品,按理是当不上的,所以,夏华当的是“摄兵备佥事”,前面多了个“摄”字,啥意思?跟摄政王一样,“代理”的意思。估计万历帝要让夏华当兵备佥事,朝中一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