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国的领土正是高丽半岛及其附属岛屿,全境被划分为八个“道”,合称“高丽八道”,这个“道”跟华夏的“省”一样都是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全罗道便是高丽八道之一,该道位于高丽半岛西南,与华夏的鲁南苏北隔黄海而相望,全道下辖三郡、二府、四州、二十三县,该道北部的湖南平原是高丽国境内主要“大”平原之一,这片平原西临黄海,东南背依芦岭山脉,面积八百多平方公里,一马平川、河网密布、土地肥沃,是高丽国南方最大的产粮区,高丽人有言“湖南平原产出的粮食能养活高丽全国”。
这么好的地方自然是人口稠密、城镇村庄林立,锦城就是坐落在湖南平原上的大城市之一。若问近一二年来锦城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人物,肯定是城北的李大户。李大户本是一个不算成功的商人,家中财产一般般,大概一年半前,李大户的独子得了一场重病,为救爱子的命,李大户倾家荡产地遍访名医,但始终没有治好,后听说明国南方有位神医名叫李时珍,医术出神入化,他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更是震古烁今,传入高丽后被高丽医士们奉为医药学圣典,使得他在高丽国也是大名鼎鼎,李大户狠狠心,变卖了家中所有能变卖的东西,凑足路费和医药费带着爱子乘船前往明国南方,几个月后,李大户欢天喜地地带着爱子返回高丽老家,旁人问后得知,原来那位李神医不但治好了其子的病,还施以针灸秘术为其子“开灵启智”,使得原本才智平庸的其子一下子变得聪慧出众。如此机缘福分,可真是羡煞旁人。
接下来的事实很快就证明李大户所言非虚。本来,李大户为给其子治病已经耗尽家产,但其子在接手家中即将倒闭的生意后不足半年,李家的生意不但枯木逢春,还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扩增,很快就成为锦城数一数二的豪门大户。李家的商号把明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茶具、漆器、家具、肥皂香皂、烟草、灯油等特产以及西方人运到明国的香料、宝石、玻璃制品、机械钟表、波斯地毯等特产运到高丽国出售,又把高丽的高丽参、松口蘑、手工艺品、农产品、海鲜水产品等特产卖去明国或通过明国卖给西方人,从而赚到了万贯家财。所有人都知道,李家的生意能突然间做得这么红火兴旺,都是因为李大户的儿子被李神医开了灵智。
由于高丽国经济比较落后,货币又不使用金银,所以李家把明国和西方的商品运回来出售时往往采取“以物换物”方式,比起其它东西,李家人最愿意接受的是粮食,跟李家人进货的高丽本土商人可用粮食与之交换商品,正好,锦城就位于盛产粮食的湖南平原,所以李家获得了大量的粮食,不光是湖南平原本地的,还有高丽国别地的,曾有人戏言“高丽国朝廷粮库里的粮食恐怕都没有李家粮仓里的多”。
李大户的儿子名叫李尧臣,他原本不叫这个名字,在从明国回来后就改为这个名字了。
去年秋时,李尧臣干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他在锦城附近的芦岭山脉里以很低的价钱买下了足足几万亩地——山上的地能值几个钱?——然后购买了大量的砖瓦石料木料建材,又拿出大批的钱粮作为报酬招募工匠和劳工,在已经属于他的那几个连成一片的山头上大兴土木地修建房舍墙垣。所有人都对此感到莫名其妙,人嘛,有了钱后肯定会置办地产,修建庄园豪宅什么的,但谁会在山上买地皮盖房子?加上李尧臣还指挥工人们在山上修建了很多围墙和堡垒,很多人简直要怀疑他是打算占山为王、落草为寇,在山上修建他以后当山贼的窝点,不过,这根本就说不通啊,李尧臣是个大富豪,哪个有钱人会改行当山贼?想来想去,没人想明白,反正李尧臣给的工钱非常丰厚,工人们再怎么一肚子的疑惑也按照他说的去做。
全罗道下辖的三个郡之一,珍岛郡。
珍岛郡得名于全罗道南部的珍岛,此时,珍岛上军士如梭,附近海上战船驰骋,因为该岛已是高丽国水军的主要基地之一。
从陆上可乘船前往珍岛的码头边,浩浩荡荡地驶来了数百辆马车和牛车,除了为首的那辆马车是载人的,别的马车和所有的牛车上都装载得满满当当。为首马车上乘坐的人正是李尧臣,在看到码头边等着自己的那一小群人为首者后,他立刻跳下马车,笑容满面、大步流星地迎上前深深地弯腰行了一礼:“义兄!”
“贤弟不必多礼!”被李尧臣称为“义兄”的那名年近五旬、气度不凡的男子快步上前搀扶起李尧臣,然后握着李尧臣的手与其走到路边一处茶亭里,海风吹拂,正是春暖乍寒时,刮在脸上让人感觉一阵阵冷意飕飕。
“义兄,”李尧臣微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