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318节 河套问题

第318节 河套问题

成了人烟稀少的荒漠。乌梁素海在清朝中期才完全形成,明朝是没有的,切切不可根据后世的地理水土环境想当然地认为几百年前也是这样。

河套和中原汉地之间是鄂尔多斯高原,秦汉时此地水草肥美,秦始皇还曾下令在此修筑直道以保障河套和关中的联系,现在呢?毛乌素沙地知道吧?滚滚的黄沙都把长城掩埋了。

鄂尔多斯高原的严重沙漠化也挤压了当地游牧民族的活动空间,越往南,水源地才越多,所以,塞外蒙古人多分布在沿着长城的“延河-无定河-泾水”水系最上游,他们为啥不待在黄河沿岸的河套?因为鄂尔多斯高原已是七百里的荒原沙地,横穿这种地带是非常危险的。就这样,不断向南扩大的沙漠化土地把蒙古人往南逼,他们要么向北横穿茫茫大漠前去漠北,要么向南住在汉人隔壁“靠山吃山,靠山吃山,靠汉人吃汉人的”,无疑,第二条路更好点。

于是乎,明国想要有效地控制河套,就跟通过狭窄的辽西走廊控制关外一样困难,明军从汉地出发,先要控制已是荒原沙地的鄂尔多斯高原,然后才能进入河套,隔着一大片荒漠控制一块地方,难度和成本可想而知,但不这么做的话,河套就是一块被荒漠隔离开的飞地。

麻烦不止鄂尔多斯高原,河套本身也麻烦,此时的河套已基本上不适合农耕种田,放牧也越来越困难,这意味着当地驻军的粮草物资、后勤补给都要通过鄂尔多斯高原从汉地运来,这一点光是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河套又深入游牧民族活动区域内,就是一个凸出部,极易遭到三面进攻甚至四面围攻。如此一来,长久强力地控制河套将会是一项耗费惊人的大工程。

或许有人会问,从宁夏方向北进河套如何?该方案可行是可行,但宁夏北部的贺兰山与阴山山脉最西端的支脉阳山之间有道一百多公里的缺口,西北风就是通过这道大缺口逐渐地侵蚀鄂尔多斯高原的,所以,当地环境恶劣,遍地沙漠草窝,对修路和行军都是巨大的挑战。

想要占领和控制河套,首先要解决粮食问题,当地军民如果全靠后方输血,根本耗不起,必须能就地解决起码部分口粮,这个问题以前近乎无解,但现在有办法,那就是外来的玉米、土豆、番薯,华夏本土的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在此时的河套是很难种植起来的,来自美洲的玉米、土豆、番薯则能在此时的河套种植起来,其次要解决资金问题,没有几百万两别想了。

总体而言,收复河套是项非常费时、费力、费钱的大工程,绝不是明军现在打垮了套蒙然后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地杀入河套就能搞定的。

夕阳西沉,灵州城和固原镇之间,一片荒无人烟的荒原。

一队明军正在艰难地前进着,他们的队伍里有上百辆马车,车上满载着粮草物资。因为夏华的先见之明和提前布局,所以参加宁夏之役的明军不怎么缺粮食,事先被杨家军囤积在固原镇,此时被一支支辎重部队运去灵州城等前线地区。

“大人,我们是不是走错方向了?”队伍里,一名来回过灵州城和固原镇的士兵忍不住心头早就产生的疑惑,开口问向队伍为首的那个低级军官。

那个低级军官不以为然:“没有。”

“可是大人,我记得不是这条路线,我们好像向西偏了十几里…”那个士兵小声反驳道。

军官有点恼怒:“我说没走错路就没走错路!到底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

那个士兵不敢吭声了。

夜幕降临时,这队明军在荒原上露营过夜。“弟兄们都辛苦了!”军官从其中一辆马车上取下一个坛子,笑容满面地招呼道,“这是我自己掏钱在固原镇买的一坛酒,来,一人半碗。”

“多谢大人!”士兵们都欢呼雀跃。当兵的没几个不好酒,但酒水是很昂贵的,特别是边军待遇又差,平时没几个普通士兵能喝到酒,很多士兵只有在报名参加危险性极高的战事行动时才能好好地喝上一碗。

欢天喜地的士兵们没人注意到,军官趁着他们不注意时,把他酒碗里的酒水偷偷倒掉了。

一盏茶后,这队明军除了军官,其他人都昏睡了过去。这些士兵昏睡过去显然不是疲惫、困倦,而是他们喝的酒被下了药。

星月下,一串轰鸣的马蹄声急速地由远至近,飞扬的烟尘中,一群骑兵驰骋而来,这些骑兵虽然穿着跟明军一样的衣甲,但不是明军。

骑兵们为首者是哱拜二儿子哱承宠,他看向倒了一地的明军士兵和那个站在原地的明军低级军官,咧嘴一笑:“干的好,宋公子。”

低级军官——宋子明之子宋诗一脸讨好的谄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